IPCC最新發表的A R 6 周期第二份特別報告《氣候變化與土地》,全面審視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問題。這份報告是IPCC歷史上第一次發展中國家作者占比超過一半,達到53%。
德國和瑞士學者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對全球海洋構成威脅的微塑料,已經進入大氣循環。在1升北極雪中,微塑料顆粒數多達1.44萬,而在德國南部鄉村,數量更是多達15.4萬。
截至2 0 1 9 年8月,黃河實現連續20年不斷流。黃河自1972年到1996年的25年里,有19年出現斷流,1997年更是發生黃河下游占河道總長90%、持續達226天的迄今最嚴重斷流。
中法海洋衛星日前完成了8個月的測試,其中海面風場產品精度優于1.5 m/s,空間分辨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衛星可獲得全球海洋風場、海浪譜產品,應用于臺風、海浪和海冰監測。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對174個國家50年來的數據進行研究,指出如果“一切照舊”不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限制,到210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4 ℃,世界和美國的人均GDP分別減少7%以上和10%。
中國自2 0 0 2 年正式加入國際Argo海洋觀測計劃后,累積收集了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近200萬條0~2000 m水深范圍的溫鹽剖面資料。
1987年,46個國家簽訂了旨在保護大氣臭氧層的蒙特利爾條約,為逐漸停止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使用打下基礎。今天多達197個國家批準了該條約,由于消耗臭氧層物質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更多國家批準條約也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貢獻。
我國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5米光學業務衛星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該衛星搭載的2臺探測設備,其中全色譜段分辨率可達2.5米,多光譜為10米,高光譜優于30米。
瑞士國內難民監測中心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1—6月暴風雨和洪水等極端天氣造成700萬人流離失所,創下紀錄。報告預計今年全年受災人數可達2200萬人,是上半年的3倍。
2019年10月10日,NASA將電離層連接探測者衛星(Ionos pheric Connection Explorer,ICON)送入軌道。這顆致力于研究天氣與空間之間聯系的衛星,攜帶了4種探測儀器,探測范圍大約包括地球以上90~580km。衛星因火箭問題被推遲了1年以上。
數據咨詢公司CoreLogic最新發表的報告稱,美國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市市區有68000住戶面臨“高”或“極高”林火風險。為這些社區居民再造數萬住房,需要300億美元投入。
太陽活動周期預測委員會的專家,對即將到來的第25個太陽周期進行了預測,結果指出該周期太陽活動總體水平與24周期相似,太陽黑子數在95~130范圍內(低于140~220的均值),峰值期出現在2023—2026年。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