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前芝 《蘇聯解體時,蘇聯紅軍為何沒有支持蘇共?》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過程中,曾為蘇聯浴血奮戰的蘇聯紅軍卻選擇了靠邊站。這看似不正常,背后其實有著其合理性。
當時蘇美正在進行軍備競賽。為了不落下風,蘇聯將超過GDP五分之一的經費用于國防。在當時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看來,這種結構是蘇聯經濟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于是他開始削減軍費,并伺機對軍隊領導進行調整。
1987年5月28日,一個西德青年駕駛一架小型飛機在莫斯科紅場降落。此舉在蘇聯國內引發軒然大波,蘇聯民眾對軍隊防空能力產生強烈質疑。戈爾巴喬夫借此撤了索科羅夫元帥的國防部長職務,約150名軍官受到軍法審判并被撤職。而這只是戈氏對軍隊改革的一個開始。此后到1988年年底,蘇聯軍隊的高級軍官幾乎全被撤換。有人評價,此舉比1937—1938年斯大林對紅軍的大清洗更甚。
蘇共對軍隊情感上的疏離,更是傷了軍隊的心。為保持改革形象,戈爾巴喬夫及部分蘇共領導人刻意與軍隊保持距離。1985年年初,蘇聯軍隊撤出阿富汗回國時,沒有一名國家領導人,或者是國防部的領導人前來迎接。這種疏遠感直接決定了蘇聯解體過程中軍隊的表現。
1986—1991年,蘇聯國內先后發生多起民族主義分離事件。軍隊參與了其中的平亂工作。然而,每當部隊與民族主義運動分子發生沖突時,戈爾巴喬夫及蘇共政治局都直接或間接地指責軍隊。
值得一提的還有1989—1990年的蘇聯裁軍。最初,裁軍規模為50萬,不料到了1990年,隨著東歐劇變,蘇聯海外駐軍陸續全部撤回,原來的裁軍數字被遠遠突破,從而更加激化了矛盾。而這,也成為惡化雙方關系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