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肥濱湖新區)成立暨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隆重舉行。此次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采取“主會場+分會場(活動)”形式舉行,為期2天,共有清華大學等56所高校、中國電科集團等82家科研院所攜帶400多項最新科技成果,江淮汽車等省內400多家企業攜帶多項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參加對接。共有71項大院大所創新平臺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及產學研合作等項目對接成功。
《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組建方案》發布。在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上,省科技廳正式發布《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組建方案》。根據《方案》,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將聚焦高新技術領域,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在5年內將累計安排20億元,主要投向國內外在皖轉化的各類先進科技成果。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成立。中國工程院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在合肥成立,雙方簽署了《中國工程院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框架協議》。安徽研究院的成立,將為安徽省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10日安徽省首屆院士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合肥舉行。2018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暨第一屆院士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合肥舉行,本次論壇以“創新驅動,生態發展,智造未來”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及相關專家等400余人參加。
首屆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安徽賽區現場賽成功舉辦。作為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肥濱湖新區)成立暨安徽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重要活動之一,首屆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安徽賽區現場賽在合肥舉行。賽事重點聚焦安徽省企業科技創新需求,面向大院大所大企尋求解決方案,攻克企業技術難關,形成競爭擇優的科研眾包氛圍。共有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技術等領域的10項技術需求和與其相對應的20項解決方案參加現場賽角逐。
15日長三角科技論壇在合肥舉行。由安徽省科協、江蘇省科協、浙江省科協、上海市科協與合肥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五屆長三角科技論壇在合肥舉行。本屆論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圍繞“聚力科技創新圈建設,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題,落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部署,著力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16日首臺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在皖問世。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在合肥召開發布會,宣布國內首臺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誕生。該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微波脈沖產生、高精度時序控制器、任意波形發生器、探頭設計等核心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在科研和產業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20日安徽浮法玻璃研究國際領先。美國材料科學與技術大會暨美國陶瓷學會第120屆年會召開,國際玻璃協會顧問委員會主席、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獲授“硅酸鹽技術創新領袖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殊榮。
30日滬蘇浙皖攜手共建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在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之際,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簽署《長三角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戰略合作協議》,開啟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新階段,共同推進“一個聚力、三個聯動、一個接軌”,即聚力服務國家戰略,合力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實現創新計劃、成果轉化、創業品牌聯動;通過空間接軌,共同構建長三角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15日安徽籍科學家吳宜燦研究員獲美國核學會聚變核能杰出成就獎。美國核學會聚變核能杰出成就獎頒獎儀式在美國奧蘭多隆重舉行,該獎頒給了中國科學家吳宜燦研究員,以表彰他在核能中子科學技術與應用研究方面的開創性貢獻及其領導的世界一流研究項目。這是該獎項自1977年設立以來首位獲獎的華人科學家,也是吳宜燦研究員被授予“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后再次獲得國際重要獎項。
22日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日前,科技部、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發文,批準依托安徽理工大學建設省部共建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安徽省第二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標志著安徽省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取得新的突破。該實驗室將立足安徽兩淮,輻射中東部和全國煤炭行業,努力成為區域內組織高水平科學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研人才、促進國內外合作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平臺。
29日安農大科學家揭示茶樹主動防御病蟲害新機制。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宋傳奎教授團隊,通過多組學關聯分析、體外酶活性分析及異源轉基因分析,發現茶樹中順-3-己烯醇糖苷的形成和存儲機制,首次在茶樹中發現并驗證了控制這一糖苷化的關鍵酶基因。該研究成果為茶園病蟲害生物防治、綠色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據此結果,通過外源噴施一定量的順-3-己烯醇,提升茶樹的病蟲害防御能力。
30日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在北京發布,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全國第10位,中部排名第2位。安徽省知識創造和企業創新均排名全國第6位,創新績效排名全國第15位,創新環境排名全國第22位,知識獲取排名全國第29位。
6日安徽省國家高新區全國綜合排名爭先進位。科技部2018年全國156家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共157家單位)綜合評價結果發布,安徽省合肥、蕪湖、蚌埠3家高新區綜合排名繼續進入全國前50名。其中,合肥高新區綜合排名第8位,較上年上升1位;蕪湖高新區綜合排名第42位,較上年上升5位。
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安徽誕生。國內首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合肥高新區誕生。它將主要應用于量子芯片的測試研究與量子計算機的原理搭建,既能提供量子芯片的運行環境與接口,也能提供量子芯片所需的信號生成、采集、控制與處理,同時它還能夠應用于精密測量、基礎科學研究、雷達探測等更廣泛的領域。
14日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成立和聚變堆園區建設啟動大會在合肥召開。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成立和聚變堆園區建設啟動大會在合肥召開,這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標志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又取得新的重大成果,為安徽推動科技創新、開展國際合作提供了重要載體,對于集聚全球領軍人才、協同開展科技攻關、加快聚變堆重大科技裝置建設和聚變能科學技術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16日安徽加入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北京簽署協議,正式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成為首批加入的4個省份(四川、湖南、安徽、吉林)之一。這是安徽省首次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也是安徽省針對基礎研究而加入的首個國家級基金。
18日安徽省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科技創新成果展。安徽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科技創新成果展在創新之都合肥拉開帷幕。展覽以“創新驅動,科技引領,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為主題,匯集全省16個市和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知名企業的1549件展品,以承載時代記憶、凝聚創造智慧的科創精品,生動講述安徽的改革開放故事,展現安徽創新發展的新形象。
19日安徽小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功獲批。科技部公布第八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名單,安徽小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批建設,這是全國唯一一家落地在村級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安徽省3個縣(市)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近日,科技部公布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全國共52個縣(市)納入建設名單,安徽省推薦的界首、巢湖、寧國3市全部入選。
22日中科大首次實驗實現量子糾纏態自檢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陳耕等人在測量設備不可信條件下,實驗獲知了未知量子糾纏態保真度信息,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為把自檢驗推廣應用于各種量子信息過程打下重要基礎。
“墨子號”成果入選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主導完成的“墨子號”衛星完成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物理》網站以“衛星量子密碼”為題報道了該成果,認為這項成果為建設基于衛星的全球“量子互聯網”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