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萍 王邦中 鄧京勉
通過對天象的研究,古人在2000年前就已經明白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原理,這比15世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早了一千多年。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科學史上一個輝煌成就,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種對時間的認知體系被贊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并于2016年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形成于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采用,并為多民族所共享。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農業氣候學發展及農業技術的快速更新,二十四節氣的農事指導功能有所減弱,不少人對二十四節氣的認知逐漸模糊甚至曲解。事實上,二十四節氣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古人先進的科學思想以及適應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其內涵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和含義。
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來源于對自然現象運動和變化的長期思考和積累,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帝王就非常重視天文農時的觀測和記錄,《尚書·堯典》已經出現“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對應著現代的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重要的節氣,山西襄汾陶寺古觀象臺的發現,進一步印證了《尚書·堯典》“歷象日月,敬授人時”的記載。公元前7世紀中國古人就開始采用“立竿側影”的方法來判斷太陽影子的移動狀況,竿影長度的變化是古人測量二十四節氣的重要依據,河南登封市遺存的古觀象臺就是周朝時期周公“壘土為圭,立木為表,測日影,正地中、定四時”的地方,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古人利用圭表測日影的文字記載。
夏歷先書《夏小正》被認為是我國最早記錄節氣以及物候變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記載的內容和觀察的范圍是后來二十四節氣形成的基礎,其中依據天象位置記載的物候變化,與現代七十二候的很多內容相近,該書的出現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星辰尤其是北斗的變化規律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記錄周朝大事的《逸周書》一書,明確了中氣在每個月中的使用順序,戰國末期《呂氏春秋》除了明確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還記載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共計八個節氣。不難發現,古人早期觀察天象、記錄自然、創新觀測方法的過程為后面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奠定了科學合理的前期基礎。
經過長期積累,漢朝建立后,中國結束了長期戰亂局面,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大量文人墨客創作《淮南子》,其中有一卷《天文訓》,詳細列出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與現代二十四節氣完全相同的記錄。該書詳細地介紹了節氣推算的方法和節氣的有關內容,論述了天地日月、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生成,以及對人類和社會生活秩序與農業生產的影響。公元前104年,由鄧平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立法,進一步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學地位。
二十四節氣體現中國古人超前的日地關系認知水平。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在多個領域中科學認識的集中體現,反映了中國古人對氣候、天文、農業等領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中國古代的農業在世界上是處于領先地位的,相應地,對氣候的認識客觀上看在當時也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因為在人類尚未具備生產力的原始時期,只能夠是對氣候的本能適應,不太可能產生對自然現象的科學認識,對氣候的認知必然是與農業、畜牧業等密切相關的。中國作為典型的季風區,季節變化是季風區域最重要的氣候現象,它決定著農事安排和收獲成敗。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分二至”客觀反映出了一年的四季變化,其形成與太陽照射地球的時間長短相關,正是因為古人能夠正確地認識季節,才能提出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氣概念。此外,中國古人在天文學上的造詣超越了同一時期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各大諸侯國都熱衷進行天象研究的熱潮,通過對天象的研究,古人在2000年前就已經明白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原理,這比15世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早了一千多年,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在日地關系的認知上也是遠遠超出時代的。由此可見,二十四節氣體現了中國古人在多個領域上超前的科學認知水平。
二十四節氣體現對農業生產的科學指示作用。在農業發展初期,由于人們對氣候的認知水平不足,只能夠利用自然條件最為優越的地方開展農事活動,當農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人們除了能夠進一步利用更先進的工具擴大耕地、提高產量,也有力量更深入地認知氣候并分析農事活動和氣候之間存在的聯系。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這四個節氣都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節氣。驚蟄說明土地解凍,天氣轉暖,冬眠生物要開始出土活動;清明是景象清新、草木繁盛的象征,除了“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農諺外,中國還有踏青掃墓的習俗;小滿說明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經開始飽滿,在中國的南方,已經進入了夏收夏種的季節;芒種表示大麥、小麥、蠶豌豆等有芒作物已達到成熟期,這個時期也是晚稻插秧和晚谷、黍稷等播種最忙的時候。這些表征物候的節氣都說明中國當時的農業已經高度發達,因而農業生產所必需的氣候知識也趨向了系統、詳細和科學。
二十四節氣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氣候學的發展高度。中國隸屬于季風區域,季風變化是中國最重要的氣候特征,決定著農業活動的日程和收獲成敗。從《詩經》開始,已經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氣候的認識和感受,戰國時期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一書中的《十二紀》記錄了各個月份正常氣候和異常氣候適宜的各項活動以及氣候對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這些記錄和書籍都是二十四節氣最后完整提出的前期基礎。到漢代,古人已經完全確定了二十四個節氣的具體名稱以及內涵,并沿用至今。二十四節氣能夠維持長久的生命力,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古人對氣候學認識的高度和深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氣候學的發展水平和高度,其科學性不言而喻。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社會經濟基礎和發展水平。中國有十分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最早的農業出現在山區或者高低邊沿,體現了人們生產力不足和對自然條件抗爭力的不足,隨著農業發展水平越來越高,農業開始向平原地區發展,平原土地利用越來越大,游耕農業向定地農業的轉變,迫使中國古人不斷總結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促進農產品的收成,于是開始出現農時。如《詩·豳風·七月》就比較系統地反映了農事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工具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生產條件的改善,人們對農事季節有了更多的認識,《呂氏春秋》《淮南子》對二十四節氣的記錄逐漸成熟和更加準確。此外,古人利用二十四節氣進行“測天占候”,總結歸納出的一系列諺語對農事活動進行預警,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產量,減少了經濟損失。可以看到,中國古人對氣候、農時、歷法的認識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地提升,也反映出了中國作為農耕大國,在古代是高度發達和具有先進水平的。
二十四節氣對社會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領域,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祭祀建筑領域的設計思路,不同節氣的清燥與濕濁程度不同,建筑材料的選取材料也會不同,如《淮南子·天文訓》記載:“陰氣極,則北至北極,下至黃泉,故不可以鑿地穿井,陽氣極,以夷丘上屋。”表達了在環境不一樣的節氣下,所能從事的建筑工作也不同;二十四節氣還影響著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理念,唐代在不同節令人們準備不同的飲食,以康健體魄;古代中醫也很注重具有轉折意義的節氣,因為節氣更替時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影響很大,如二至、二分等可使很多重病患者死亡。此外,在茶道、服裝等很多領域,都能夠看到二十四節氣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的生態觀對現代社會仍具啟示意義。二十四節氣作為對自然規律的總結,充分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對自然生態的重視,折射出他們樸實的生態觀。流傳至今的大量民諺都能看出中國勞動人民觀察自然生態的用心,飽含著中國古代人們敬畏自然的生態意識。除了對自然的敬畏,古人一直嘗試和自然融合,和自然對話。以柳樹為例,柳能預示清明時節的季節交替,傳統習俗“清明插柳”就反映了人們將柳樹作為精神寄托和情感寄托,同時也傳遞著古人與自然對話的愿望,體現了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生態觀。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表達了人們應該掌握、利用自然規律而加以運用的觀念。二十四節氣提倡努力觀察自然規律,并能夠趨利避害、讓自然規律為我所用的生態意識,這些對自然生態的理解和認識,對現代社會人們加強生態意識仍具有很多的啟示作用。
從詩詞曲賦看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底蘊。古代詩詞曲賦中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作品不勝枚舉,這是因為節氣的變化更容易引發古代詩人獨特的情懷和感悟。形成于春秋時期的《詩經》中《七月》展現了古代農民在一年二十四節氣變化過程中的農事活動,如“春日載陽,鳥鳴倉庚庾”展現了春天萬物復蘇之景象。自漢代二十四節氣完整提出以后,隨著其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利用二十四節氣抒發情懷的各類作品也越來越多。如白居易在“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中寫道“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其描述豐富而富有情感,展現二十四節氣與美好生活的關系。二十四節氣在古代中國已不僅僅是指導農事活動的時令口訣,而具有其特定的文學屬性。
從傳統節日看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傳承。所謂節日,是歷法的歲時周期(一年365天)中的一些具有特殊意義和標志性的日子,按照習俗和傳統在這些日子里要進行某些特定的民俗活動,賦予時間以特定的節律和周期。中國長期以來處于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中, 其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體現出農耕文明的社會特征,故以節氣為代表的農耕歷法自古就是節日設置的核心。在古時,夏至、冬至也是重要的節日,被稱為“夏節”和“冬節”。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自漢代起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放假五天至七天,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人們在重要節氣時候的慶祝活動所體現出的已不僅僅是對二十四節氣的季節變化認知,而是演變成了一種社會性的民俗活動,對這種民俗文化的傳承也從側面展現了二十四節氣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符號。
從國際傳播看二十四節氣的文化交融。二十四節氣由于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對農業生產及相關領域的有效指導,在東亞季風氣候區的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得到廣泛傳播。二十四節氣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至今有1300多年。日語表達二十四節氣的48個漢字和漢語完全相同,日本還根據本國氣候的實際特點,增加了一些獨特的節氣,比如八十八夜、土用、入梅等,被統稱為“雜節”。和食文化的源泉即對二十四節氣的獨特理解和習俗傳承。韓國的二十四節氣的漢字名稱與中國完全相同。古代的朝鮮各個王朝以農業生產為主,按照我國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生產,《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解決了與中國農時的差異。越南至今流傳著關于清明的詩歌,在霜降節期間當地儂族也會積極參加當地的貿易活動,購買生活用具。正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文化與貿易交流,為二十四節氣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可能。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二十四節氣從黃河流域擴展到中國各個地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勞動人民根據當地特點,對二十四節氣進行地域性改良,使其具有了強大生命力,具有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適應性。從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中能夠看到,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對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生態觀等多個方面都有很多啟示和借鑒意義。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敬畏、繼承和創新,并與時代發展特點相結合,并合理地加以利用,必然能夠更好地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深入閱讀
陳立浩, 范高慶, 蘇鵝程, 2008. 黎族文學概覽. 海南: 海南出版社.
崔玉霞, 2009. 二十四節氣中的文化底蘊. 農業考古, (3): 162-166.
韓養民, 郭興文, 1987.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王修筑, 2013. 中華二十四節氣(第二版). 北京: 氣象出版社.
王振鴻, 1982. 二十四節氣的氣候意義. 南京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 35-44.
吳文瀚, 2016. 中原農耕文明背景下傳統儀式與節日文化的現代性表達研究. 學習論壇, (4): 51-55.
吳曉雪, 2016. 從清明插柳看我國傳統生態觀. 綠色科技, 19(10):120-122.
徐旺生, 2016.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古今農業, (4): 118-119.
楊琳, 2000.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張勃, 2007. 清明作為獨立節日在唐代的興起. 民俗研究, (1): 169-181.
張蘇, 曹幸穗, 2015. 節氣與農業:不知四時,失國之基. 農村農業農民, (9A): 59-60.
周紅, 2015. 二十四節氣與現代文明傳承的現實意義研究.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 32(3): 90-96.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