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7家學術機構和政府間組織自2017年開啟的柳葉刀2030倒計時項目最新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全球每人每年經歷的熱浪天數增加了1.4天,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經濟損失,2017年是前一年的3倍。
計劃于2021年首航的“研究探險船”由挪威富豪資助建設,其長度達183 m,是大多數同類船只的兩倍多,能耐受極地冰、惡劣天氣并且在全球航行。
全球碳項目最新研究顯示,2018年全球工業碳排放二氧化碳可能增加2.7%,達到歷史最高,這標志著在排放相對平穩期過后,連續第二個大幅度增加年。
美國加州受益于冬季全州充分的雨雪,3月宣布完全解除旱情。這是7年來該州首次宣布百分之百解除旱情。
2018年英國夏天熱浪是正常情況的30倍,極端高溫出現在7月27日,達到35.6 ℃,這一態勢被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化造成的。
法國氣象局的統計表明,2018年該國平均溫度較1981—2010年平均溫度高出1.4 ℃,超過2012年的1.2 ℃和2011年的1.1 ℃,是法國有記錄以來最熱年。
2018年末成功升空的美國新一代GPS首顆衛星,其定位精度是當前系統的3倍,而抗干擾能力更是目前系統的8倍,衛星的研發機構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西班牙媒體在預測2019年將進一步發展的十大人道主義危機時,將氣候變化列為第1位,指出如果導致氣候變化的因素不發生改變,或將導致上億人流離失所。
美國NASA宣布,2009年升空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因燃料停止運行,借助該望遠鏡,已經發現并證實了超過2680個太陽系外星球。
初步統計表明,至2018年底,我國大陸已建5萬kW及以上水電站約640座,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約3.5億kW,年發電量約1.2×104億 kW·h,雙雙繼續穩居世界第一。
Nature基于2015—2017年統計最新公布了中國自然指數,在地球和環境科學前50家機構中中國氣象局位列第12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10位)、中國地震局(第16位)、中國環境保護局(第35位)和國家海洋局(第40位)等榜上有名。
荷蘭氣象局學者用歐洲數千個氣象站資料,分析了歐洲積雪厚度的變化,發現自1951年以來以每10年12%的速率在減少,且自1980年代以來因溫度上升和對降水的影響,積雪減少在加速。
一家獨立研究機構最新數據顯示,美國能源相關碳排放于2007年達到峰值,之后到2015年以年均1.6%的幅度下降。但自2016年以來下降放緩,2018年不降反升,增加了3.4%。
歐空局在一份文稿中闡述新觀測帶來新經濟增長點,指出該機構在未來地球觀測項目中每投入1歐元,歐美成員國GDP將增加3.8歐元,投入產出效率高達3.8倍。
澳大利亞學者利用大約70萬張衛星圖像,繪制了1984—2016年全球潮灘范圍及變化,發現這一對防風暴、穩定海岸線和糧食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系統,在33年里減少了約16%。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