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同學像我小時候一樣,學了課文《少年閏土》,就時常在腦海里展開一幅“瓜地刺猹”的畫面,雖然我也不知道猹究竟是什么小動物;我還總是盼著下雪,好親自驗證用竹匾是不是真能捕到鳥雀……我被閏土所講的“稀奇的事”深深吸引了,所以也忍不住為閏土最后的離去而感到難過。
多年后我才知道,閏土的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從《少年閏土》的原作——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里,我看到了“真正的結局”:“我”離鄉二十余年,又回到了故鄉,與閏土重逢。可是,童年的快樂時光一去不回了,曾經的親密無間也不復存在了……
魯迅的文章,往往令人覺得沉重、犀利,因此他給人留下嚴厲、硬氣的印象,如同一名斗士。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魯迅也有隨和、溫柔的一面,尤其是對待青年人,就像一位慈祥的師長。許多青年會寫信向他求教,或是把自己的文章交給他,請他批改。1935年春,魯迅看到了一位青年作家的書稿,不禁非常欣賞,克服重重阻礙把書印了出來。這本叫《生死場》的書一出版,就在文壇引起轟動,也讓無數人記住了它的作者——蕭紅。蕭紅這個名字,學過《祖父的園子》的同學,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吧!
關于魯迅的性格和為人,從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一文可以了解得更多,雖然里面寫到的大都是小事,但小事其實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將來的語文課上,大家還會遇到魯迅寫的文章,帶著對作者的了解去學習,相信你們會有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