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義
摘 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點環節,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需要通過高效的手段,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優化,提高教學的質效水平。對此,分享了一些實現初中語文課堂高效閱讀教學的手段,希望可以給初中語文教師一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高效手段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減負增效是一個明確的課堂教學要求。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合理手段,并且將其積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推動閱讀教學的發展進步。
一、利用多媒體構建信息化的閱讀課堂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媒體加以利用,構建一個信息化的課堂,可以有效推動閱讀教學的進步發展。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巧用多媒體,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切入閱讀教學。比如,在正式教學開始前,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一個課前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在課中講解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引入相關的素材,對課文進行輔助教學或是內容補充。這樣通過多方面措施的綜合運用,便可以推動閱讀課堂的信息化構建,從而讓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更高。比如,在教學《三峽》這篇課文的時候,在正式進行課文講解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個關于三峽的視頻片段,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之后再順勢切入課堂教學,如此一來便可以大大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實現了閱讀課堂的信息化。再比如,教學《使至塞上》這首古詩的時候,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引入詩朗誦,營造一個情景交融的故事意蘊,讓學生融入進來,實現深刻的感受體驗。
二、基于小組合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自學能力,都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在初中語文的閱讀課堂教學中,可以基于小組合作,促進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學的時候,需要設計對應的小組合作學習任務或是編制學習問題清單,讓學生在學習任務或是問題的驅使下進行學習。比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的時候,課文內容主要介紹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歷史名橋。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這種方法,設計一個問題清單,對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地理位置、數據尺寸、特點等進行問題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將這些問題打印成為清單,下發給每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展開合作學習,對清單上的問題逐一解決。在學生完成小組學習之后,要讓每個小組進行總結討論,加強對課文的認識理解。
三、通過教學游戲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要想教學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學生切實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高,沒能緊跟教師的步伐進行學習,那么一堂課下來,學生可能就會有很多知識沒有理解掌握。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關注學生參與的問題,在課堂上通過教學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切實有效地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比如,在教學《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課堂開始前,可以組織一個合唱的游戲活動,即引入《愚公移山》這首歌曲,讓學生進行合唱。在合唱之后,則可以切入課文內容的教學。在對課文的基本內容進行講解之后,便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表演游戲,讓學生隨機扮演愚公和智叟,同時還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角色,比如愚公的兒女、妻子、鄰居等等,增加一些角色讓故事內容更加豐富,也可以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通過角色表演這樣一個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四、融入寫作推動閱讀教學效果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將寫作融入進來,構建讀寫一體化的課堂,實現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比如,可以在課文的講解過程中引入仿寫,讓學生針對一些優美的句子進行仿寫。再比如,還可以對課文內容的某些情節進行改編,讓學生對之后的故事發展進行想象,實現故事新編。通過這樣的寫作活動,能夠對閱讀教學起到反向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比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的時候,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語句。比如“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這是父親對作者所說的一句話,在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仿照這個句子進行仿寫。再比如“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肥胖的甚至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在講到這些句子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結合自己身邊的一些人物作出描寫。將寫作與閱讀進行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游戲、合作學習以及讀寫結合等多樣化的手段,可以顯著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對于語文教師而言,需要清楚理解這些方法的運用過程,將其與閱讀課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楊軍賢.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5):77-78.
[2]李曉蕾.讓創新教學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高效手段[J]. 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4(14).
[3]劉學梅.芻議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華少年,2015,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