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緒磊
摘 要:臺灣與大陸文化上同根同源,但在文化的傳承上由于各種歷史原因有了較大的差異。通過在臺灣研學中的所見所聞力求求同存異,在直白的比較中得到更具實踐意義的收獲。
關鍵詞:大小;快慢;繁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深秋的11月,我們踏上了臺灣傳統文化研修之旅,雖不夠“萬里路”卻也在幾千里的行程中受益匪淺。從北到南走訪了十幾所學校,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我想在直白的比較中或許能得到更具實踐意義的收獲。
一、“大”與“小”的比較
我們參訪的十幾所學校,有初中有小學也有像明道中學一樣的在臺灣應該是“超級學校”,但走下來看,他們大都規模不大,十幾個班到幾十個班,明道中學的四個學部總人數也就在7500人左右,我們看到的小學人數都在30以下,也就是說臺灣基本落實了真正意義上的“小班化”教學。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知道30人到40人處于我們任課老師最合適的視線范圍內,同時作業改得過來,上課交流得過來,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反觀我們的辦學的“大”,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解決了辦學場所、任課教師不足與大量的需接受教育孩子的矛盾,五六年前我們身邊的學校動輒班額就在六七十,七八十人左右,上課很長一段時間,老師連學生都認不過來,上課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辦學資源不足就難以變大為小,“大”與“小”的比較是明顯的,效率就是指標,這毋庸置疑。國家在治理大班額方面重拳出擊,規定了小學45人的最高限額,無疑這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重大舉措,相信我們也會在不久的將來瘦身成功,讓我們的孩子以最“健康”的狀態行走在求學的路上。
二、“快”與“慢”的比較
在十幾天的臺灣研修之旅中,聽過了一系列的專家講座與課堂教學。邊走邊思考,關于臺灣教學的“慢”和大陸教學的“快”,討論一直在進行中,是不是所有的臺灣課程都是這樣溫水煮青蛙,這樣的效果又是如何的?全盤的接受或全盤的否定,我想這都是片面的。兩個案例給我的啟發是明顯的,一節數學課的慢:在新北昌平小學有幸參加了昌平區的數學區域研討會,聽了執教教師的解決問題的數學課,一個細節,問題是這樣的:一輛火車原來車上有500人,一個車站下來了100人,下一個車站又上來了50人,問現在車上有多少人?大部分孩子的做法列式500-100+50=450人,大部分孩子能理解,這也符合一般孩子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教師大體也這么教。但老師卻引出下一話題列式500-(100-50)=450,列式是否合理?括號里的算式有什么含義?孩子們展開討論,這一小環節占了整堂課教學時間的■,看似價值不大,但細思下來,這種“慢”還是真的非常有價值的,孩子將來還要面對多少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啊,今天舉一反三,看似慢吞吞的教學卻帶來了將來的快節奏。第二個案例:臺灣著名的小學語文教師陳麗云老師的語文課例與講座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對臺灣所謂“慢”的教學有了翻轉的理解。大陸的語文教材量大有32篇課文,臺灣的量少16篇,基本上是在兩倍左右。但教材是老師教學的材料,關鍵還是如何去用,會教的老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像用教材教的陳老師在原教材的基礎上要補充二三十篇目的課外讀物,她的教學的“慢”是有其特別意義的。反思自己的教學,的確,32篇文章一學期上完有些趕,你也慢不下來,但精讀課文的細節指導該慢還是要慢下來的。所以我想還是應該批判地接受,實際教學中讓我們應實踐總結,在太快與太慢間找到最好的平衡。
三、“繁”與“簡”的比較
我想首先“繁”最直觀的體現是教材。初次看到臺灣的語文課本,字體全部是繁體字,教科書樣式和中國古代的書一樣,是從右往左掀,跟現在我們的書正好相反。書內的文字是豎排,從右往左讀。初次讀是怎么也不舒服。再者是拼音,據了解臺灣的小學課本上看到的拼音學名叫“注音符號”,“中國傳統文化”的注音方式是反切法,由章太炎先生于1913年創制,我們這一代人基本上沒有接觸過,看上去復雜得多。我們的文字在新中國成立后由繁體字變為簡體字,豎排也變成了橫排,識字變得簡單得多,既好認又好記,這樣在文化知識的學習、快速接受的方面的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歷史文化的傳承方面我們的后代可能將再也看不到真正的中華歷史文字及經史子集的原貌了,在這一點上臺灣的教材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上還是起到了積極的傳承作用。所以我們也建議在小學開設一定的特色課程讓一些有興趣的孩子可以從小接觸一些傳統的歷史文化的東西。再者對于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傳播方面我們也看到了臺灣的“繁”,在教材編排中,在教育教學中,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臺灣將傳統文化隱于白話教學中。讓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學生常常到那兒學習漢語言,學習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校長的簡介中我們了解到明道中學還舉行仿古成年禮,受禮的學生代表穿著古裝,儀典莊嚴隆重,按古禮為男同學加冠,為女同學插發髻,象征成年的意思。這些看似繁瑣的教育形式,卻讓古老的傳統文化在臺灣發揚得淋漓盡致。比較后發現我們簡潔明快,目標明確的語文教學也應該更多地烙上一些傳統文化的印跡。
在臺灣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進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這也必將在我的整個教學生涯中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希望自己的一點所得能帶給更多的人一點啟示,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