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金融平臺紛紛倒下的2019年,昔日“鞋王”富貴鳥悲情落幕,讓我們不勝唏噓。這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的實體制鞋企業,倒在了負債累累的重壓之下。
你可以說它跨界投資太廣了,可以說它涉足互聯網金融是嚴重失誤,可以說它未足夠重視產品創新,抑或未充分開發線上渠道,但無論如何評說,壽終正寢之后,爭辯是非對錯并無實際意義。
在富貴鳥之前,就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老品牌倒下,它們曾與時代同行,甚至是“中國制造”的驕傲代表,大浪淘沙之后,卻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嘆息。有人說,是因為大環境不好,所以企業難以生存。但在好的時代,總有品牌永別市場;在壞的時代,也總有品牌強勢崛起。所謂“好”與“壞”,都只是相對而言。
一家企業可能需要具備100個條件才能成功,而倒下只需要一個輕微的理由。
無論經濟大環境如何,無論發展到哪個階段——起步期或快速成長期,實體企業都如履薄冰,每走一步都心驚膽戰,每次市場調整都禍福共生。風險和壓力無處不在,市場誘惑也如影隨形。
如今,實體企業面臨更為復雜的周遭環境。成本上升、融資難這些多年的硬傷始終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難以有效破解,加之國際市場風險加大、產業鏈重塑、新的商業模式登場等現實問題挑戰不斷,企業想走穩、走好并不容易。
無論有多少前車之鑒,最主要的還是看自己的生存條件,看自己的主業優勢是什么。世上沒有兩家運營模式完全相同的企業,市場策略也沒有絕對的錯誤和正確,知道“我是誰”、清楚自己的特點才最重要。國家出臺支持政策,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理當如此,企業當然也歡欣鼓舞。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應由內而外集聚動力,達成生存并持續發展的條件,做熨平市場風險的強者。
活在當下,安不忘虞。本期封面報道《2019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呈現外貿企業的真實生存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