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青
“正義是存于人的心底,還是在空洞的條文中?法律保護的是受害者,還是兇手?”這是東野圭吾小說《彷徨之刃》中的一段詰問,故事源于現實,高于現實。可悲的是,這部小說的劇情竟然會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2016年5月19日晚,北京市昌平區新東方外國語高中,16歲花季少女姚某慘遭同級男生王某先奸后殺。本來天真爛漫的女孩,變成了一具毫無生氣的尸體,頭部被校服蒙住橫在地上。臉部扭曲變形,頭發披散著,鼻子大量出血,嘴部腫脹,頭部有傷口,脖子有勒痕,臀部有大量血跡,足部受傷,全身多處淤青,這是姚某留給世界最后的樣子……
事發之后,王某在眾人面前反咬一口,稱姚某是自愿與他發生性關系后反悔,而他害怕姚某將此事告訴老師,才用手將姚某掐死,辯護自己完全是過失殺人。究竟犯罪者是何其冷血,才會在犯下這樣的錯誤后沒有絲毫悔改之心,還想著向被害者潑臟水?
該案開庭之初,鑒于王某犯案時仍是未成年人,《刑法》規定從輕處罰。案件細節和可能會有的判決結果一經傳播,立即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在犯罪者有預謀犯罪的情況下,難道就因為犯罪者年齡未滿十八歲,就可以逃脫他本該遭受的懲罰嗎?
有人會說未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還無法完全辨別是非,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犯下了怎樣的罪行。可是,犯罪者在犯罪的那一刻他的身份就已經回歸到了一個最本質的人,應該受到怎樣的懲罰同他的年齡、學歷、地位、家庭毫無關系,有關系的只是他所犯下的罪行。
好在正義在經歷幾番波折后最終還是到來了,王某得到了他應有的懲罰。2017年6月26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王某因故意殺人罪、強奸罪等數罪并罰,判處其無期徒刑,并且因為其造成的及其惡劣的社會影響,不予輕判。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由于生命權利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實際被殺,不管殺人行為處于故意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等哪個階段,都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滿十四周歲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強奸婦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1.強奸婦女、奸淫幼女情節惡劣的;2.強奸婦女、奸淫幼女多人的;3.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4.二人以上輪奸的;5.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這場悲劇背后折射出的是現代青少年心理教育上的貧瘠。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犯罪成本的低下導致青少年犯罪越來越低齡化,并且也導致了大批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校園欺凌”往往一半以上都會被家長、學校等各方面認為只是“惡作劇”而淡化處理。殊不知漠視和縱容只會讓一次又一次的欺凌事件惡劣性質更加升級,從孤立到猥褻再到集體暴力,甚至發展到踐踏他人的人格。欺凌本質上就是青少年的一種偏差行為,如果任其肆意發展極容易演變成暴力犯罪。
青少年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有密切關聯,因為父母通常是青少年的第一個重要他人。這些重要他人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很少或從未給予孩童關懷的父母,其子女極可能成為欺凌加害人。
因為欺凌是一種學習行為,欺凌者通常有攻擊前科,而攻擊則從模仿而來。這種模仿來自父母對待孩童的態度,采取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做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會產生自卑心理。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到虐待的青少年容易將痛苦加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緒或獲得關懷。相對的,采取開明、關懷、寬容和溫暖做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較多正向心理,也就輕易不會產生行為偏差。
據相關部門調查,不良家庭因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比率約占70%,家庭帶給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已不容忽視。此外,心理學研究者還發現,具有反社會人格問題的青少年攻擊性增加也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會采取讓步或粗暴打罵的態度,這會促成孩子攻擊行為的養成,也是令他們走上犯罪不歸路的關鍵。
應該如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呢?
1.全面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從源頭遏制、減少青少年犯罪,可深入開展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自護教育、素質教育等主題活動。
2.加強改進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因其具有場地空間集中和正規化的優勢,對青少年的成長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完善家庭教育,轉變家庭教養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放任或粗暴打罵,不僅難以改變青少年的一些不良惡習,甚至還會將孩子推向違法的道路。因此,家長要學會用科學的方式來教養孩子,積極引導孩子走出誤區。
4.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凈化社會環境,優化社會教育,清除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土壤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