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芝璞 張宸
有國才有家。五星紅旗在家的上空飄揚,國家的概念也在心中扎了根。
“以前特別擔心孩子們回家住不好,現在特別期盼孩子們早點回來?!?/p>
“有這么好的政策,住進了這么好的房子,還有這么多的好鄰居,我覺得生活在天堂。”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雪山頂上時,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西藏玉麥鄉,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男人們冒著嚴寒掄臂劈柴,熱氣騰騰;女人們打理家務晾曬干肉,笑聲朗朗。群眾從心底里溢出的幸福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像高原熾熱的暖陽,讓人忘卻了冬日嚴寒。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特殊關懷和西藏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關心下,素有“中國人口最少鄉”之稱的玉麥鄉,成為中國半個世紀以來變化最大的鄉之一。在即將迎來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際,記者在大雪封山之前奔赴玉麥,實地見證了這里發生的滄桑巨變,感受到了群眾奔向小康社會的堅定信心。
玉麥一度很苦。因為地理氣候特殊,這里長不出青稞,糧食要翻越5000多米的日拉山從外面運?!斑^去,每年11月到來年五六月,大雪封山,鄉民進出只能靠雙腳。如果不趕在冬季來臨前將糧食馱進山,漫長冬季只能挨餓?!庇覃溹l鄉長胡學民說。
1962年玉麥成立人民公社,那時只有三戶人家。考慮到條件艱苦,政府后來將他們搬到條件更好的地方,但公社負責人桑杰曲巴帶領一家人留了下來。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玉麥只有桑杰曲巴和他的兩個女兒卓嘎、央宗居住。
雖然只有三個人,但儀式一點不能少。每次從縣里開會回來,桑杰曲巴都會把兩個女兒從放牧點叫回家,鄭重傳達會議精神,老人還手工縫制了一面五星紅旗,三個人舉行升旗儀式。
“阿爸指著‘國旗’說,這就是國家,有國才有家?!苯憬阕扛抡f。五星紅旗在天空飄揚,國家的概念也在卓嘎、央宗姐妹倆心中扎了根。姐妹倆明白了,住在這里,就是守護好國土。
為了讓家里的日子好過些,卓嘎姐妹倆每天凌晨四五點就要起床,放牧、擠奶、做酥油和奶渣,一直忙到很晚。到了夏季,為了照顧牲畜,姐妹倆在放牧點一呆又是一整季。
桑杰曲巴老人去世后,守邊的重任落在了姐妹倆身上?!懊看乌s著牲畜出山,最快也要一天,遇到風雪天還有生命危險。”妹妹央宗回憶說,“我們也想過離開。但阿爸臨終時說,如果我們走了,誰來守護這片土地呢?特別累的時候,一想到阿爸的囑托,就又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全國人民沒有忘記為國守邊的這家人。早在上世紀末,桑杰曲巴老人帶領卓嘎、央宗姐妹倆守邊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就感動了全國人民。向兩姐妹表達敬慕之情的信件,像玉麥日拉山上的雪花一樣,飄向這個偏僻村莊,足足裝了兩麻袋。
2018年,中央宣傳部授予卓嘎、央宗姐妹倆“時代楷模”稱號。如今,央宗的兒子索朗頓珠大學畢業后,回到了玉麥,成了一名公務員。索朗頓珠是玉麥鄉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后本來有機會在內地工作,但出于對這片土地的責任和熱愛,他回到玉麥鄉。
“小時候,外公就帶我一起上山巡邏,教我‘像戰士一樣守護家園’?!彼骼暑D珠說,“我會一直守在這里?!?/p>
直到現在,玉麥鄉黨支部書記達娃還清晰記得剛上任時的情景。
2011年,達娃到玉麥擔任鄉長,送他上任的車還沒到山頂,就被厚厚的積雪堵住了道路,他只能徒步四五個小時到鄉里。“全鄉只有一條土路,走一趟下來鞋子褲腳全是泥巴,兩眼望去全是牛糞?!边_娃說,“想到小賣部買點吃的,卻發現除了打火機,所有東西都賣光了。”
如今,通往玉麥的路越修越寬,緊急情況下還有專門的設備保障道路暢通。記者進入玉麥途中,不時看到機械車輛轟鳴前行,挖掘機來來往往,正在將路基拓寬砸實。
“正在修建的新公路,選址繞過了容易發生雪崩的地段,以后封山時間會大幅縮短,甚至可能沒有封山?!编l黨支部副書記、人大主席索朗杰布說,“玉麥人就要告別冬天靠腳翻山的歷史了?!?/p>
鄉民白瑪江才在外上學的兒子貢久旦巴,2018年初第一次坐車回校,他興奮地在微信朋友圈寫道,“這十幾年的寒假,第一次從家坐車回校。開心!”
路的變化只是玉麥飛速發展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玉麥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一變成現實:家家戶戶通了wifi,家庭旅館和小賣部能用微信支付;供電設備不斷升級,玉麥人徹底告別了蠟燭和油燈照明;氣象觀測站和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建起來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新建房屋搬進住戶后,玉麥人數將超百人,徹底告別“中國人口最少鄉”。
2018年,玉麥鄉人均收入超過6萬元,遠超西藏平均水平。富裕起來的玉麥人生活方式變得更加文明,一些陋習正在被拋棄。
“從前,一到冬季就在自家房前屋后放牛,到處是牛糞?!编l民那貢說,“搬到新家看到那么干凈,才覺得過去衛生實在是太差了?!?/p>
那貢說的新家,是2018年10月底玉麥群眾集中搬遷住進的新房。玉麥近年建起了邊境小康示范村,村民個人集資加上政府補貼,玉麥人搬出了傳統土木結構的舊房子,住進了新型材質的新房。
搬到新家后,按照鄉里統一要求,每家每戶將牲畜集中到玉麥河下游不遠處放養,居住環境變得干凈整潔?!拔覀兗叶歉蓛??!痹跔t火前,那貢得意地說,“家里有50多頭牛,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將來把二樓租出去,收入還會更高。”
卓嘎看到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在外上學的三個孩子打電話,描繪新家的樣子“,以前特別擔心孩子們回家住不好,現在特別期盼孩子們早點回來。”
根據安排,玉麥將有更多人搬來居住。過上好日子的玉麥人始終牢記黨中央恩情。搬家時,正在北京的卓嘎,與愛人巴桑通電話,叮囑他一定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擺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
記者在她家采訪時,巴桑和村里的一些壯勞力正在山上,幫即將搬來的新鄰居砍柴生火。附近的村民對鄉里發生的變化如數家珍。
“以前我家雖然也是兩層小樓,上面做家庭旅館,下面開飯館,但不通自來水,上廁所、洗菜都得到外面。”鄉民卓瑪拉宗說。
鄉里動員大家拆老屋蓋新房時,卓瑪拉宗痛快答應了,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艾F在通了自來水,環境衛生整潔了,客人越來越多。”卓瑪拉宗說。開業十多天,家里的旅館就住進了20多人,加上樓下小賣部的收入,純收入達5000多元。
“現在政策那么好,只要愿意出力氣,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眲倓倧泥l外拉回床和被子的次仁曲杰,正盤算著擴大自家家庭旅館的規模,“新公路修好后,跑運輸更方便。鄉里正在規劃的旅游點建成后,游客會越來越多,家庭旅館收入也會增加!”
74歲的老人次旺一家剛剛搬來玉麥。住進燒起爐火的新家,“有這么好的政策,住進了這么好的房子,還有這么多的好鄰居,我覺得生活在天堂。”次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