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浙江景寧,近年來在縣委“文化名縣”戰略指導下,以“文化引領”為理念,全縣文化建設呈現出生機盎然、跨越發展的良好局面。如何振興鄉村文化、加快鄉村文化繁榮,景寧縣文化部門開啟了破解難題的探索之旅,把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作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點舉措,堅定文化自信、抓住農村文化工作的難點和熱點,以法治的思維、改革的方法和創新的手段,推出新舉措,設置新載體,著力補齊農村文化建設短板,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努力打造景寧鄉村幸福文化升級版,為鄉村振興貢獻文化智慧和力量。
制度設計,做好鄉村文化規劃。景寧先后制定出臺《全國畬族文化總部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推動畬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等近10部法規,對鄉村文化振興起到良好的規劃指導作用。充分發揮景寧作為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和浙江省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優勢。研究制定《景寧畬族自治縣鄉村文化振興規劃》,根據鄉村現存文化設施簡陋短缺、總體水平低及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現實需要,項目化遴選提出《景寧縣鄉村文化振興行動計劃》,并將其納入重點攻堅項目內容。整合資金資源,加快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完善配套。
夯實基礎,補齊鄉村文化短板。景寧統籌規劃建設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陣地設施整體布局,大力實施文化設施工程和文化保障工程。當前,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效果不好等問題比較突出,因此,要通過“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培育一批”的方法,因地制宜抓管理建設。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工程,建立健全鄉村文化建設“四納入”工作機制(即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納入鄉村振興總體規劃、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科學發展重要考核內容),以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傳承創新,厚植鄉村文化優勢。景寧民族文化底蘊厚重,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一是挖掘與弘揚并舉,善于發現和整合具有景寧民族特色的民間技藝、民間戲劇、民間習俗等,深耕根植于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并以弘揚為目的推動其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二是開發與保護并重,進一步加大文化資源普查力度,強化文物保護責任,實現對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效保護和管理。另一方面要促進對獨具特色的畬族文化生態資源的整體保護。同時,制定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文化資源由靜態保護向開發利用的轉變,促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統一,使民族文化和優秀歷史文化真正成為支撐景寧振興發展的寶貴財富。三是活化與傳承并行,推動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這既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傳承傳播,又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注重打造民族文化體驗,將畬族歌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魚燈等民俗體驗及畬鄉農耕文化體驗等融入其中,使傳統文化變活。四是在傳承中創新,對傳統文化要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在揚棄中繼承和發展;引導當地村民進行祠堂、教堂的改造與提升,將其改造成書院、學堂、文化禮堂或非遺傳習所等,使之成為文化教育主陣地,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集聚人才,聚攏鄉村文化智力。大力實施鄉村文化人才戰略,促進人才集聚創新。一是實施文化人才招聘工程,針對鄉村文化人才奇缺問題,建立文化人才制度,統籌面向社會招賢納才,建設一支專業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隊伍。二是實施文化人才培養工程,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民間草根文化隊伍建設,發展壯大“畬鄉幸福文化使者”志愿者隊伍;積極支持民間文藝團體、文化示范戶、民間藝人發展,采取多種方式拓寬文化服務渠道,在經費、技術、場地等方面給予扶持。三是實施文化人才培訓工程,健全完善農村文化人才培訓機制,加大農村文化人才培訓力度;對農村基層文化骨干、鄉村文化工作人員要定期開展培訓,提高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加大對農村本土文化傳承人的培訓,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四是實施招賢納士人才工程,一方面依托“畬鄉人才工作室”與省內外文化專家牽線搭橋,“借智匯力”為景寧鄉村文化發展出謀劃策;另一方面重視鄉賢文化人才挖掘,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引導鄉村社會見賢思齊、見德思義,發揮鄉村振興中的正能量。
服務下沉,促進鄉村文化均等普惠。景寧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與內容標準化建設。堅持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向偏遠地區傾斜、向弱勢群體傾斜,深化流動文化配送、文化走親、文化聯動等形式多樣的流動服務機制,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優化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積極開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將外來務工人員文化供給納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組織開展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等活動,舉辦鎮、村“文化聯姻”活動。為基層群眾提供各類文化藝術展示平臺,豐富文化產品服務供給,群眾文化權益切實保障,文化服務均等普惠。
融合發展,增強鄉村文化產業功能。一要做好“文化+生態”文章,加強畬族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爭創國家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使畬族文學藝術、節日風俗、飲食習慣、衣著服飾、傳統醫藥、建筑風格、生產方式、技術技藝、宗教信仰等,得到切實尊重、保護和傳承。二要推動“文化+旅游”融合,以畬族文化、自然山水、民俗風情和革命傳統文化等特色資源為依托,著力打造聞名遐邇的神奇畬鄉、民族風情、紅色之旅等大旅游品牌。同時,不斷提升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進行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才能促進鄉村文化由精神向物質的轉化,因而要加大對重點文化旅游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及特色村鎮,促進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逐步使景寧成為我國畬族文化旅游中心。
做亮品牌,營造鄉村文化新氣象。一是推廣具有鮮明特色和社會影響力的服務項目。繼續深化“文化物流”“畬鄉文化卡”“文體項目申報答辯制”等,做大做強“鳳舞畬山大舞臺”“畬家飄歌”等活動,廣泛組織開展“一鄉一品”“多鄉一品”鄉村文化活動,扶持和促進社會辦節、辦活動,提質提亮“畬鄉春晚”。同時打造一批代表畬族文化形象、富于景寧地域特色、達到省內一流水準、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佳作。二是打造一批有影響的畬民族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等文化藝術品牌。做好《印象山哈》系列精品劇目創編,提升原創能力,提高畬族文化產品數量和質量,精心打造畬品牌,提升畬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辦好“中華畬族服飾大賽”“民族體育節”等重點文化藝術活動。每年舉辦具有標志性、民族性的“中國畬鄉三月三”大型品牌活動,繼續打造“中國畬族民歌節”品牌節慶活動,使之成為景寧畬族文化走向全國的重要平臺和畬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