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有濤
湖北醫藥學院坐落于全國魅力城市——十堰市城區中心,是鄂、豫、陜、渝毗鄰地區唯一的醫學院校,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獨立設置、納入“雙一流”建設體系的西醫院校。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專)科生、研究生1.7萬余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700余人。
近年來,湖北醫藥學院著力從強化組織領導、宣傳教育、規范管理、關心幫扶、和諧共融等五個方面加強校園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學院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省市“文明單位”“黨建工作先進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堅持“一把手”工程。學院黨委堅持把民族宗教工作納入黨建體系,作為統戰工作和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成立領導小組,學院黨委書記親自掛帥、分管副書記具體負責、其他常委積極參與,基層組織和黨政部門負責人參與其中。同時,明確各二級學院分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副書記具體負責。每月研究、定期跟蹤、實時督辦,層層傳導壓力、逐級落實責任,形成了黨委領導、行政支持、統戰統籌協調、基層主動配合的多級聯動工作格局。
堅持強化保障體系。學院黨委堅持將民族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重點工作計劃,切實做到了問題有研究、情況有摸排、部署有落實、結果有反饋。此外,學校注重制度建設,先后出臺了《加強校園意識形態工作實施意見》《校園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實施意見》《校園民族和宗教工作責任制及其追究管理辦法》等,并每年安排專項工作經費,確保各項工作的開展。
堅持強化跟蹤問效。從2015年開始,學院黨委實行校園意識形態和安全穩定隱患月排查制度,明確將民族工作情況作為重點內容,實行“零報告”。同年,學院黨委啟動年度黨建工作考核機制,明確將民族工作納入黨建考評體系,與黨建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時還突出強化書記責任的落實情況、理論政策的學習情況等,明確要求書記述職述廉述黨建還要述民族工作情況,有力保證了校園民族工作“有組織、有領導、有目標、有措施、有落實、有成效”。
注重理論宣講。2016年全國和全省民族和宗教工作會議后,學院黨委積極在師生中深入開展黨的民族宗教理論、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規教育,以及民族宗教基本常識的宣傳教育,將其納入黨員干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納入黨外人士“兩學一跟”教育活動,納入黨委中心組學習計劃,納入教職工政治學習安排,納入領導小組專題學習計劃,重點學習了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湖北省宗教工作會議精神、習近平談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講話等。2017年,選派了2名同志參加地方民族工作專題培訓學習,提高具體工作同志的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注重營造氛圍。學院黨委堅持將民族政策理論納入“統戰知識進校園”活動體系,編寫《民族宗教工作宣傳手冊》,借助校園網絡、微信和A P P客戶端等,宣傳民族政策知識,提高廣大師生對民族政策的認知和共識。
在校園網絡上開辟“民族宗教政策”宣教專欄,及時發布和推介黨和國家民族宗教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并定期在適當的地方開展民族政策知識的宣教和布展。此外,每年積極邀請地方民宗部門的領導來校,向廣大學生宣講黨的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學生開展面對面交流,增強他們愛黨愛國愛校的思想和行為自覺。
注重發揮正能量。在加強內部民主團結進步建設的同時,學院還積極組織優秀青年師生,利用暑期社會實踐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弘揚民族團結正能量。2017年,學院組織新疆籍的學生開展“回鄉發聲亮劍宣傳”活動,通過深入社區、深入住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宣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聲討“三股勢力”,做維護民族團結的踐行者。
嚴格規范管理是加強校園民族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學院黨委堅持不懈抓督促、抓落實。
掌握信息動態。實行少數民族師生數據臺賬動態更新機制,每年定期摸排信息數據,篩選核實信息,建立年度信息數據臺賬,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注重選齊配強管理隊伍,選調伊犁師范學院哈薩克族老師來校專職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服務和管理。同時,充分發揮優秀學生干部作用,切實做到有情況第一時間掌握,有問題第一時間處理。
執行校園紀律。對少數民族和具有宗教信仰的學生尊重其信仰和生活習俗,側重加強群體管理。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一名學生管理干部幫扶一名學生,定期訪談交流、溝通思想。注重強化對留學生和外籍教師的管理工作,防止境外敵對勢力對校園的滲透。
落實管理職責。學校注重校園安全巡查工作,及時清理小廣告、野廣告;加強學生公寓、宿舍的管理,落實“課堂講授有紀律”的要求,抵制有違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國家教育制度落實的言行;嚴格科研項目審批把關,防止利用境外資金開展不當的民族和宗教項目研究。
注重辦實事好事。堅持每年召開面向新生、畢業生、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困難生、就業困難生等的座談會,組織開展困難幫扶、學業支持、心理咨詢等活動,舉行教代會、團代會、學代會等,充分聽取各族師生的意見建議,收集反饋他們的呼聲關切,認真落實民族宗教政策,積極為少數民族師生辦實事、辦好事,解決他們最關心最關切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和困難。2007年以來,學院堅持每年辦理10件實事,如解決住房供暖、興建清真食堂、籌辦“我的節日”活動、學生宿舍免費提供開水等等。
從學業和經濟上幫扶。重點關注邊疆等少數民族學業基礎薄弱的學生群體,實施學業發展分級預警,每學期對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及時提醒,對學業特別困難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籌建大學生學業支持中心、大學生自主學習中心,實施“成長守望計劃”,幫助他們建立學業信心,盡早避免因學業問題帶來的就業問題、社會問題。注重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資助幫扶,在評選各項獎學金和安排勤工儉學崗位時,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分布地域和家庭特點,向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傾斜,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2016年,為新疆籍9名家庭困難學生發放臨時困難補助9000多元。此外,每年除組織常規的冬春大型招聘會外,還專門針對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尤其是新疆籍學生召開專題招聘會,平均每年不少于3場。
從生活上關心和體貼。堅持開展“兩訪兩創”“師生午餐會”和“機關黨員干部結對幫扶”活動,定期組織召開少數民族學生、留學生座談會和交流活動,及時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同時,充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加強清真食堂的管理,強化其合法規范經營。在特定的民族節日,有序組織學生開展紀念活動。
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立足于醫學教育實際,將醫學文化元素融入校園建設的方方面面,將民族團結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與培養“四有新人”目標融為一體,貫穿立德樹人的各個環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有新人”標語隨處可見、標識醒目;醫德文化融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觀,未湖、杏林、懸壺亭、百草園人頭攢動,孔子、希波克拉底、南丁格爾的塑像“穿行”校園;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百舸計劃、“金秋”科技文化藝術節、“春蕾”社團文化節魅力十足、活力四射。
舉辦特色民族團結活動。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五個一”活動。即組織看一部少數民族電影、開一次民族團結主題班會、讀一本民族團結題材的好書、開展一次少數民族學生座談會、給父母寫一封感恩信。此外,還每年舉辦“民族美食文化交流節”“民族風情文化展”“家鄉美主題文化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工程”等活動。暑期組織學生赴湖北恩施、貴州貴陽等少數民族聚居區,開展核心價值觀宣講、急救知識普及等文化交流、志愿服務活動,得到各族學生的積極參與,促進了各民族學生交融互惠、團結進步。
組織知華友華親華交流。立足于招錄一名留學生,培養一名知華友華親華使者的目標,每逢黨和國家的重大會議和活動之后,及時面向留學生開展宣講教育,尤其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舉辦的專題宣講會,深受廣大留學生的好評。此外,還堅持每年組織留學生漢語角、漢語演講比賽、留學生漢語書法比賽、迎新年包餃子等文化活動,豐富留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組織國際文化節、迎新晚會等活動,為留學生提供了展示本國風情的平臺,營造了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圍,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