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敦雙 廖希為
2018年11月30日,教育部正式下文,同意湖北民族學院更名為湖北民族大學。這不僅是歷代民大人的美好夙愿和共同追求,更是對學校辦學成績和綜合實力的最好肯定,標志著學校事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湖北民族大學地處神奇美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校80年來,學校秉承“博學、博愛、立人、達人”的校訓,堅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輻射全國、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踐行“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的辦學宗旨,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逐漸成為湖北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長期以來,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定不移地抓緊抓實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中心工作,不斷促進內涵建設提檔升級,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學校全面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聚焦教學核心環節,精準發力,持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卓越醫生”“卓越農林人才”“卓越教師”“卓越工程師”“卓越經管人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培養過程中,不斷探索協同育人模式,優秀教學成果頻頻涌現,教學建設和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80多年來,學校培養了十余萬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信得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其中60%扎根民族地區,為國家特別是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學科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學校現有本科專業61個,形成了人文學科、醫學、工學、社會學科、理學、農學、管理學等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領域)4個;湖北省重點(特色)學科3個,湖北省重點(培育)學科4個;湖北省“十三五”優勢特色學科群2個;國家民委重點學科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12個。
師資隊伍素質顯著增強。學校積極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多舉措促進教師隊伍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高層次人才比例不斷提高,教師學歷、職稱結構不斷優化。近10年來,學校引進博士139人,培養博士134人,還有130余名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學校教師總數達到1061人,生師比15.75∶1,其中博士270人,占比25.45%,正高級職稱169人,占比15.93%,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58人,逐漸形成一支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辦學特色和轉型發展相適應的師資隊伍。
長期以來,學校立足武陵山地區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特色自然資源,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研究、民族醫藥研究和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等優勢,加強科研平臺建設,拓寬科研領域,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科研強校之路。
民族文化研究綻芳華。學校著力打造民族學優勢特色學科品牌,積極推進民族學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在民族文化挖掘與傳承、民族文化產業構建、民族社會治理等方面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利用信息技術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土家文化遺產,助推唐崖土司城址2015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通過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土家織錦文化數字化保護與智能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建立了國內最全的土家織錦傳統圖案數據庫。
民族醫藥研究顯特色。學校中醫學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土家醫藥學研究,完成國家級項目10項;編寫《土家族醫藥學概論》《實用土家族醫藥》等教材,將零散的土家醫藥知識理論化、系統化,實現了土家醫藥學研究、地方醫療服務與民族醫藥人才培養三者的有效協同,促進了土家醫藥知識的傳承傳播,推動了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
特色資源研究結碩果。學校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優勢,圍繞生物硒資源研究、生物資源保護與恢復、天然生物及生物制品開發等方向開展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生物硒資源研究團隊致力于硒蛋白轉化的基礎研究,大力開展新產品研發和技術攻關,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發表S C I論文20余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研究團隊建立了湖北恩施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對武陵山天然植被及退耕還林生態效益進行長期監測,為全球氣候變化及區域生態恢復提供動態監測數據。
長期以來,學校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以學科專業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加快建設開放共享、綜合集成的服務平臺,創新服務社會機制,服務地方發展成效顯著。
共建人文社科基地,打造咨詢智庫。學校積極開展校地協作,共建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基地、武陵山區域發展與減貧研究院等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打造咨詢智庫,在地方政府決策咨詢、地方法規起草、專項規劃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近年來,學校圍繞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湖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6項,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11項、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6項。
共建技術研發基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學校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術等方面開展校企聯合攻關,取得顯著成效。物聯網研究團隊與校外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光伏信息技術研發基地成功升級為省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承擔各類研發項目10余項。
新材料成型及裝備技術產學研中心整合全產業鏈技術,建立企業聯盟,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多個項目實現產業化批量制造,成功應用于相關行業。
學校直屬附屬醫院從20世紀70年代的一所中草藥門診發展成為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成為武陵山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武陵山醫學教育培訓中心。醫院長期自覺肩負服務地方、服務群眾的義務和責任,通過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扶持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條件等措施,不斷創新高校附屬醫院服務地方機制。
2019年是湖北民族大學的開啟之年,也是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奮進之年。立足新起點,創造新業績,謀劃新發展。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的湖北民族大學,將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己任,堅定地走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之路,把學校建設成為人民滿意、特色鮮明、全國知名的應用型高水平民族大學,為湖北民族地區和武陵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