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世濤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發源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龍船調”已經唱了300多年,她從湖北恩施清江源頭孕發,婉轉悠揚,唱響世界。
一臺歌舞戲,融匯了恩施非遺文化,擺手舞、撒葉兒嗬、肉連響、八寶銅鈴、峽江號子,精彩紛呈。
一部風情詩,歌詠了恩施擔當精神,彰顯了民族文化,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的故鄉,歌甜景美,令人神往。
《龍船調的故鄉》是國家民委2018年度全國十部晉京演出劇目,湖北省文化廳2018年十大進京演出劇目,2018年度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精品項目。2018年12月26日,湖北土家族苗族風情歌舞詩《龍船調的故鄉》在北京民族劇院成功首演,伴隨著經久不息的掌聲,“龍船調”的旋律在劇院上空久久回蕩。
“正月是新年(哪咿喲喂)。
妹娃子去拜年(哪喂)!
金哪銀兒梭銀哪銀兒梭!
陽雀叫(哇咿呀喂子喲,那個咿呀喂子喲)!
妹娃要過河哇,哪個來推我嘛?
我就來推你嘛!”
但凡是恩施人,從牙牙學語開始,就必然會學唱這首“龍船調”,不會唱“龍船調”,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恩施人。
熱愛歌舞的土家族人,喜愛一邊觀燈,一邊歌舞。改土歸流后,土家族玩燈的習俗未改,正月玩燈,種類繁多,有龍燈、獅子燈、彩龍船、蚌殼燈、地龍燈、花燈,燈歌由此大興。清同治《利川縣志》記載:“上九夜,龍燈、獅燈索室驅疫,燈火花爆相競,至元宵止。”目前,利川傳統燈歌保留下近百首,《龍船調》就是由利川燈歌《種瓜調》整理改編而成。
走進恩施州利川市,清江兩岸、莽莽林原、吊腳樓上、鄉間田野,“龍船調”處處可聞。《龍船調的故鄉》編劇周龍然說:“龍船調是世界二十五首優秀民歌之一,它的故鄉就在清江的源頭,這一部風情歌舞詩,歌曲就從清江源頭唱起。”
“一把一把土,堆起山一座;一滴一滴水,匯成清江河。一陣一陣風,吹來又吹過;一聲一聲唱,唱醉龍船歌。”周龍然為了創作劇目中的歌曲,數次到恩施州利川市采風,找當地的民間藝人,收集整理出多個“種瓜調”,不斷閃出的靈感,最后寫成了這些樸實而又朗朗上口的歌詞。
“青山隱隱,足音跫跫。腳步丈量著天際線,一個民族就這樣從遠處走來。歌謠此伏彼起,與云崖江濤對話,與萬千天籟交談。清澈的人聲不斷疊加,如土,如水,如曲,如吟,最終匯成了江源的磅礴。”寫出了歌詞,還要配上曲調,讓專業的歌唱演員進行演唱。一個鏈條式的歌曲經過不斷生產加工和完善,最后才呈現在觀眾面前。悠揚婉轉的歌曲,帶你唱游“龍船調”的故鄉,講述恩施民族發展的故事。
“龍船調”的故鄉有歌,“黃四姐”“六口茶”“五更調”“哭嫁歌”……這里的歌,悠悠揚揚!
曾經有文藝界的老師說,恩施人能走路就會跳舞,這里是歌舞的海洋。
在恩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舞蹈就有擺手舞、肉連響、龍舞、撒葉兒嗬等,省級非遺名錄的舞蹈更是多達數十項。靠著豐富民族文化的孕育,有著六十年歷史的湖北省民族歌舞團曾經打造出了《土家阿哥苗家妹》《土家魂》《苗靈》等在國內各大專業賽事上榮獲大獎的民族舞蹈。
《龍船調的故鄉》打造之初,專家組案頭擺放著數十個優秀的舞蹈藝術精品,經過層層篩選,萃取了既能展現傳統的民族文化,又能反映新時代特征的5個純舞蹈作品,《火坑屋》講述了土家母女情長的家風典范,《芒種忙》將擺手舞和肉連響合為一體,《挨哈著》《苗之靈》體現了恩施土苗文化的神秘,《朝天椒》的八寶銅鈴喜慶熱烈,《土家魂》則將土家人的生死觀演繹得蕩氣回腸。
“龍船調”的故鄉有舞,擺手舞、肉連響、茅古斯、撒葉兒嗬……這里的舞,輕輕盈盈!
如果說引領流行情歌對唱的鼻祖,當屬“龍船調”,一句“妹娃兒要過河,哪個來推我嗎?我就來推你嘛”!唱出了最美好的愛,歌詠了最純質的情。
“一彎月,掛在東山坡,
一條河,輕輕繞著過。
吊腳樓,假裝已睡著,
夜很靜,心卻波連波。
知心話,笑著哭著說,
誰把誰,揣在心窩窩。
春和秋,要走隨它走,
這輩子,陪你慢慢過。”
這是《龍船調的故鄉》編劇周龍然新創作的一首歌《月兒梭》,這首歌用最樸實的語言,吟唱了最美的愛和情。正是對作品的愛和對民族文化的情,《龍船調的故鄉》也匯聚了許多動聽的故事。
《龍船調的故鄉》2017年10月開始提出打造計劃,經過專家組的十多次討論,最終形成節目文本。11月1日起,《龍船調的故鄉》正式開始排練,省民族歌舞團內,80多名演員每天揮汗如雨,30歲的趙靜已經是一個“老”舞蹈演員了,《火坑屋》和《喊清江》兩個舞蹈她都參加了,每一場下來,都是滿頭大汗。“我們排練每天持續12小時左右,已經連續一個月沒休息了,這一個月里,我1歲多的女兒都由她外婆帶著,我都很想她了。”趙靜說著說著,眼眶開始有些紅了。
編導們每天和演員在一起排練,他們要求演員要用舞蹈動作、氣勢和眼神展現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精氣神。編導朱政說,我們要通過對傳統文化節目的提升和修改,弘揚民族文化,一次次挑剔,三番五次修改,追求的是最佳的藝術效果。省舞蹈家協會主席梅昌勝擔綱總導演,這是他繼土家鄉村音樂劇《黃四姐》之后,又一次和湖北省民族歌舞團深度合作。
《龍船調的故鄉》以清江源頭、一江兩岸的武陵山區為敘事背景,以世界名曲《龍船調》為藝術根脈,歌曲婉轉悠揚接地氣,舞蹈大氣磅礴有質感,舞臺藝術詩畫呈現,描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4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民族風情的魅力。
省民族歌舞團團長燕冰介紹,打造文藝高峰作品,創建全國名牌院團,今年,湖北省民族歌舞團迎來建團六十周年,為了全面總結和回顧六十年歷程,發揚湖北省民族歌舞團的文化職能,體現擔當精神,省民族歌舞團決定打造這部以歌舞為主的作品——《龍船調的故鄉》,探尋“龍船調”的故鄉里的歌、舞和情,向外廣泛傳播湖北民族文化。
國家民委、湖北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央民族歌舞團,恩施州委州政府對劇目的打造進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在劇目打造之初,恩施州民宗委就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全力支持劇目打造工作,《龍船調的故鄉》凝聚了民族情懷,是恩施州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民族文化大繁榮的積極嘗試。
演出當晚,全場除了雷鳴般的掌聲,還再一次出現了全場齊唱“龍船調”的震撼場面……
“龍船調”的故鄉有情,土家女兒會,三峽大遷徙,新時代里共奮進……這里的情,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