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威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南平 353000)
人體體能消耗作為保障其自身生存及活動的必要條件,其對人的認知及行為發生機制有著直接影響,當前人們在游憩過程中所出現疲勞現象較為常見。不同的人本身體能消耗規律存在一定差異性,而游憩道路作為人們出行時體能耗費較多環節,其主要作用是服務于人民,減輕游憩者整體活動障礙,確保其游憩體驗,但當前大部分景區景點等等所提供游憩道路,往往只是考慮美觀度和完善性,缺乏對人們體能消耗規律的全面分析,整個游憩道路布置不合理處較多,繼而造成游憩者疲勞,游憩滿意度下降的狀況,因此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便顯得極為必要,其對我國旅游交通及社會發展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當前游憩道路從宏觀角度出發即游覽景區中供游人活動的線形空間區域,當前游憩道路規劃主要是按照充分展現游線各景點景色風貌,充分體現游線各旅游點的功能,確保路線高效性防止重復路線的出現,節省人們行進時間。與此同時游憩道路規劃必須遵循基本的自然性、保護性、參與性原則,盡量減少對區域資源影響前提下,使其安全性、視覺性能夠充分得到發揮,最大限度使步行道使用者可以享受到徒步游憩的樂趣。此期間對步道所經區域生態文化景觀特征要予以積極維護,確保不通過形成功能安排步道使用者,能夠享受同等的設施服務。其中游憩道路規劃原則必須注重各景點串聯性,縮短游憩距離基礎上減少自然環境破壞,而游憩道路本身在連接性上不僅僅局限于從點到線,也可由點及面,由線及面的方式呈現,而如何在合理游憩道路下保障游人可達性同時又創造游人游覽的可能,則必須以人體體能消耗規律為依據,優化完善對應游憩道路規劃建設的專業性和可行性[1]。
(1)隨著科技進步,當前對人體體能消耗研究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框架體系,從實際出發人體本身作為一個生理系統本身其復雜性極高,因此影響人體運動能量消耗因素相對較為多樣,人體能量消耗相關的生化反應設計了多種復雜化合物催化過程,同時加上外界環境影響,其體能消耗規律不確定性便較為明顯。
(2)從人體生理角度出發,人體基礎代謝消耗受到自身健康水平、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等因素影響,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由受到自身運動量以及運動能力影響,同時這個過程中基礎代謝影響需要考慮外部環境因素,諸如溫度、食物等都使得人體體能消耗規律很難被完整清晰的展現出來。
(3)根據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針對體能消耗規律研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但就本文而言以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便只需明確其與游憩道路之間關系,結合其兩者聯系性進行相應方案設定即可。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要明確體能消耗即指人體能量消耗,可以負擔人體能量消耗大小本身便可以作為衡量人體能好壞的標準,因此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應是人們在游憩道路期間身體不會感到疲倦,有余力享受休閑甚至應付突發事件能力,即游憩道路規劃建設合理的根本。
(4)針對體能消耗規律,消耗所產生疲勞感主要是人自身內部資源無法應付外界體力以及精神需求的一種主觀感覺,因此體能消耗所產生疲勞感普遍意義上即是缺乏能量的意思,從人體生理及心理角度出發,體能消耗即人心理及生理消耗,其實是指造成機體不能在恒定水平和器官功能上維持其運動功能的一種狀態體現[2]。
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工作開展,必須重視體能人體消耗與道路之間所存在實質性聯系。通常道路本身具體狀況是影響人在道路運動方式及過程的主要因素,其決定著人體自身體能消耗,同時與相應區域內其他外界環境相比較,道路本身是由人所建設,相應規劃及建設人員能夠直接控制整個道路品質情況,以此使人體自身體能消耗可以得到有效把控。
(1)大部分游憩道路規劃所具有的不同坡度及不同路面狀況對人體運動能量消耗有著直接影響。通常坡度對人體運動能量消耗以時間節點劃分其所展現效果明顯,比如人在進行登山及上下樓梯時所表現出運動能耗較之正常行走差異明顯,將其應用于游憩道路坡面時也是同樣道理,人體在上坡時往往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下坡運動能量消耗則會降低,但與此同時在超過一定坡度時,人體下坡運動要更加小心以免出現滑落,跌倒等狀況,這時其運動能量消耗反而會增加。
(2)道路路面狀況也與人體能量消耗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同上人在復雜路面狀況及環境下進行運動所消耗能量相對更小,而在類似沙地等道路上人體負重狀態會較之平地多出近80%能量消耗;與此同時道路距離也是人體運動能量消耗的主要影響因素,道路距離影響主要是通過增加人體活動時間長度直接影響人體能量消耗大小,因此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必須結合實際對其區域內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以此確保所設計游憩道路方案專業性和可靠性完全得以體現。
(1)結合上文對體能消耗規律、游憩道路要點、以及兩者關系分析,進行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時,要先對道路類型做好全方位整理劃分。通常游憩線路本身所具有的多樣性較為明顯,不同區域的游憩道路為游憩者提供活動類型也存在一定差異性,比如觀景步道、健身步道、科教步道等游憩步道其在規劃建設上差異性便較為明顯。其中觀景步道其在規劃建設上往往采取線形、環形、甚至與公路連接組合,而其形式則主要是以路面石砌臺階或砂石緩坡體現,整個道路長度多是控制在8 km以內,超過8 km則要利用其它交通方式進行一定銜接;而健身步道則主要是按照環形、連接景點、連接公路等方式進行規劃設定,整個道路形式多為自然路或鋪裝路來體現,確保其與區域內純原始路徑的有效結合,健身步道一般道路長度不超過4 km;科教步道在規劃設定上主要采取環形或兩端連接主要道路的方式,其道路形式主要表現為路面可為草皮、石板、木棧道等鋪裝,坡度要相對平緩,其道路長度要控制在2 km以內,確保人群游程在1 h內。
(2)游憩道路本身所具有的線形空間特性較為明顯,其可利用道路長度、路面狀況、坡度做對應考量,結合現實區域中地形路面多樣性,從人體運動消耗規律角度出發,選取最為省力的路線,使其道路長度、路面材料、坡度及建設成本之間達到最佳平衡效果。根據游憩道路類型,觀景步道規劃建設可按照防止游憩者產生疲勞感為前提,進行相應設計施工;而健身步道規劃建設則可根據居民自身健身需求以及體能鍛煉效果做相應設置;科教步道則必須注重控制環境容量對人體體能消耗影響,設置合理路線來確保其實用性效果以及美感度完全達到預期[3]。
(1)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必須注重對人體本身的疲勞控制,通常人體在特定條件下所具有功能能力相對較為有限,其無論是專業體力活動或是閑暇時體力活動,一旦超過人體本身承受范圍便會使人產生一定的疲勞感。在游憩過程中疲勞現象是較為常見的,人體能量消耗數值與人體疲勞密切相關,因此以體能消耗規律為基礎,從生理角度出發制定相對較為標準的控制游線長度和游憩活動輕度,確保游憩活動參與者不會受到生理疲勞影響;從心理角度出發游憩道路規劃建設的專業合理,能夠對游憩者產生很強的吸引力。通過規劃設置,調研當前市場做好針對性的游憩材料及設施運用,完善游憩道路周邊景觀和環境建設,是提高游憩道路吸引力,提升游憩者樂趣減輕游憩者疲勞的重要手段。
(2)注重游憩路線規劃建設,在景點與景點之間道路長度必須結合其游憩道路類型進行合理設置,盡可能選取坡度較小直線路線,鋪設材質盡量采取硬質平面材料。與此同時對區域內存在無法避免大坡度路線,最大限度控制游線坡度來確保坡度陡緩搭配,在有較長時間的上坡路段規劃中盡量多安排休息點,使其能夠起到緩解人體體能消耗同時,達到完善游線指示的目的。針對部分區域存在距離較長的路線規劃建設,在詳細位置進行位置指示圖以及路程指示圖設置,以此最大程度減少游覽者本身焦躁感;對相應游憩道路區域內視覺景觀做全面維護,可適當豐富景觀層次性,以此來通過景觀主題的變化性有效激發游憩者自身活動熱情。
(3)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應做好實時的環境容量設置,按照游憩道路建設是為給游憩者以及游憩區管理人員來帶最大收益為根本,在此基礎上盡量減少各自成本。明確道路本身作為一種土地資源的轉化利用,其有連接景區內外通道的功能也是相應自然保護區內外的主要緩沖器,要注意其對游憩者的“阻礙”和“進入”作用,同時從自然保護角度出發,按照人體運動能量消耗規律進行有目的性不同類型游憩道路規劃建設,可以有效控制不同敏感地區游憩者數量,實現游憩區與不同區域特定環境容量指標控制,最大限度提升其路線設置的科學合理性[4]。
通過對基于體能消耗規律的游憩道路規劃建設分析,可以看出其能夠提升游憩區人們游憩舒適度和滿意度,同時也能夠根據體能消耗及產生疲勞對人的行為現狀做相應改變,達到緩解景區人流,保護景區敏感地帶的目的,其對我國旅游行業及交通路線設計等領域,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