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平 黃東林 修玉芳
【摘要】 目的 分析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分別進行腰硬聯合麻醉與持續硬膜外麻醉所需的麻醉用量、麻醉效果及術后不良反應的控制情況。方法 74例實施全子宮切除術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37例。對照組患者實施持續硬膜外麻醉, 實驗組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對比兩組治療過程中所需的麻醉劑量、麻醉效果及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麻醉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麻醉劑量少于對照組, 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2%, 低于對照組的40.5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所需麻醉劑量減少, 麻醉效果強, 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腰硬聯合麻醉;持續硬膜外麻醉;全子宮切除術;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10
傳統的全子宮切除術主要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 但是持續硬膜外麻醉存在麻醉產生效果緩慢, 需要劑量大, 術后不良反映多等缺陷,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醫療技術的不斷創新, 腰硬聯合麻醉逐漸興起, 腰硬聯合麻醉具有產生效果迅速, 麻醉效果好, 所需劑量小的優勢[1-3]。本研究選取74例實施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腰硬聯合麻醉與持續硬膜外麻醉在行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1~12月收治的74例實施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37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實驗組平均年齡(45.18±3.35)歲, 平均身高(1.56±2.3)m, 平均體重(57.1±4.7)kg。對照組平均年齡(46.02±2.54)歲, 平均身高(1.58±3.1)m, 平均體重(56.5±5.3)kg。兩組年齡、身高和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實施持續硬膜外麻醉。患者以側臥位實施硬膜外穿刺, 硬膜外穿刺完成后恢復仰臥位, 并對患者注射4 ml含量為2%的利多卡因藥液, 在注射后的5~10 min對患者的狀態進行監測, 確定患者的麻醉效果產生后再對患者注射13 ml含量為0.75%的羅哌卡因藥液[4]。
1. 2. 2 實驗組 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在第3~4節脊椎間隙之間通過18 G的硬膜針實施穿刺, 穿刺后將27 G的腰穿針通過硬膜外導針穿入, 將2 ml含量為0.75%的羅哌卡因及1 ml含量為10%葡萄糖混合液通過患者的蛛網膜下腔緩慢注射(其中具體的麻醉劑量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確定)。在對患者實施麻醉時要對患者的動脈壓進行嚴密監測, 一旦患者出現血壓下降>20%的情況, 就要立即通過靜脈對患者注射含量為15 mg的麻黃堿[5]。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過程中所需的麻醉劑量、麻醉效果及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4 療效判定標準 麻醉效果:優:患者無不適, 肌肉松弛, 手術順利完成;良:患者有輕微不適, 需加輔助用藥完成手術;差:有明顯牽拉反應, 腹肌緊張, 需改全身麻醉完成手術[6]。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 實驗組麻醉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麻醉劑量對比 實驗組麻醉劑量少于對照組, 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2%, 低于對照組的40.5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全子宮切除術實施過程中的麻醉對患者的盆腔和陰道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 在手術過程中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實施麻醉對手術效果有較大影響。本文通過對比腰硬聯合麻醉和持續硬膜外麻醉在手術過程中所需的麻醉劑量, 麻醉效果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臨床上傳統的婦科手術以持續硬膜外麻醉為主, 持續硬膜外麻醉容易控制麻醉面, 但是有研究表明, 持續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產生緩慢, 且麻醉效果不甚顯著, 在手術完成后容易出現惡心、嘔吐、寒戰和腰背痛等多種不良反應。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腰硬聯合麻醉逐漸得到應用, 腰硬聯合麻醉相對于持續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劑量少, 麻醉效果顯著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少等優點。
本研究中, 實驗組麻醉優良率為97.3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0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麻醉劑量少于對照組, 麻醉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2%, 低于對照組的40.5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所需麻醉劑量減少, 麻醉效果好, 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許開波. 持續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在經腹全子宮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對比.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19(7):58-59.
[2] 廉三海. 持續硬膜外麻醉與腰硬聯合麻醉在陰式全子宮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臨床醫藥實踐, 2014(7):558-560.
[3] 劉艷麗. 腰硬聯合麻醉與持續硬膜外麻醉在全子宮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15):69-70.
[4] 楊鴻鳴. 腰硬聯合麻醉與持續硬膜外麻醉應用于全子宮切除術的效果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 2018, 11(1):149-150.
[5] 蘇藝峰. 腰硬聯合麻醉與持續硬膜外麻醉在全子宮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 河北醫學, 2017, 23(1):75-78.
[6] 王來虎. 腰硬聯合麻醉與持續硬膜外麻醉在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1):71-72.
[收稿日期:2018-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