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之戀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從李白身上我們學到了不畏強權、任性灑脫的自信和浪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杜甫身上我們學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從于謙身上我們學到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錚錚鐵骨……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央視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我國傳統詩詞經典與新時代流行元素相融合,把古人的所學、所思唱給觀眾聽,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的奇妙碰撞令人耳目一新,一時間燃起了傳統文化的星星之火。節目在注重詩詞時代化表達的同時,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內涵,講述其文化知識、人文價值、思想內容,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的同時,也樹立起國人的文化自信。
詠唱少年之志
經典傳唱人:王俊凱
明日歌
【明】錢福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歌》是對自我的省察,與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詩中多次提到“明日”,反復告誡和勸誡人們要牢牢抓住稍縱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任何計劃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勉勵人們惜時前行,展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在一派揮斥方遒的少年意氣中,古代先賢同現代青年對話,共同訴說時間與青春,無論是詩人錢福還是演唱者王俊凱,都通過《明日歌》展現出自身積極向上的一面。
年僅十八歲的王俊凱正是當下優質青年偶像的表率,年少成名的他并沒有放棄學業,高考前甚至屢次被拍到在飛機上、候機廳做模擬題。當然,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最終以超過重慶藝術招生分數線九十八分的成績,如愿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在王俊凱的認知里,他們這一輩人生活在傳統文化的浸潤里,成長過程中便伴隨著經典古詩詞,在這些或勉勵或安慰人心的詩詞中,他們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而這首《明日歌》既是唱給觀眾的,也是唱給他自己的。
為平凡著色,賦予年輕以芬芳
經典傳唱人:梁俊及其學生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代大詩人袁枚的詩作《苔》三百多年后由梁俊老師和山里的孩子們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重新喚醒,孩子們質樸無華的天籟之聲唱哭了庾澄慶和曾寶儀,也讓億萬國人動容。
2013年,梁俊到貴州烏蒙山區支教,來到了石門坎新中小學,這里所在的地區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在村里發生苗族山民偷挖煤炭的事情之后,梁俊便開始思索:他可以教給這里的孩子什么,才能讓他們與裹挾于內心的黑暗對抗?他想到了詩歌,因為中國從古至今都有“詩教”的傳統。山里的人們天生熱愛唱歌,自己又擅長吉他,為何不把詩歌唱出來呢?由此,詩歌開始響徹山谷。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于陰暗潮濕之處,可它們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即使再細小低微也能綻放出獨屬于自己的光彩。袁枚和梁俊都發現了這一點,并以此鼓勵那些不起眼卻仍努力發出光芒的質樸之人。“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花雖小,但也能像牡丹一樣絢麗綻放。而那些質樸的人也如青苔般生活在泥濘潮濕的角落,在他們頑強生長的背后,也有著對美的渴望。相信總有一天,他們也能實現自我價值,綻放光彩。
嘆江山壯麗,詠壯志豪情
經典傳唱人:吉克雋逸
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在《經典詠流傳》第八期節目中,青年歌手吉克雋逸身著一席紫色長裙詠唱起曹操的《觀滄海》。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曹操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之作。
蒼勁有力的歌詞、氣勢磅礴的旋律,加上歌手吉克雋逸極富穿透力的嗓音和霸氣演唱,《觀滄海》的壯志豪情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仿佛將浩瀚無垠的滄海和滿懷抱負的歷史人物還原在世人眼前。吉克雋逸的完美演繹令撒貝寧忍不住贊嘆:“感覺日月都是從你的歌聲里升起,星漢燦爛都在你的歌聲里。”
然而,要將這樣一首氣勢如此龐大的作品傳唱出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為了能更好地詮釋經典,吉克雋逸特地向當教師的媽媽請教,感受詩中所傳達的澎湃生命,直到將這首歌打磨到令人滿意為止,而登臺演唱的版本已是吉克雋逸修改的第九版。不少網友感嘆:“吉克雋逸把課本上的詩唱活了!”“知道她唱得好,沒想到唱得這么好,驚艷到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
編后語
每一首詩詞、每一支歌、每一次吟唱都是一次相遇。對于中國人來說,看《經典詠流傳》這樣的節目,總會想起小時候牙牙學語的畫面,想起父母教我們背誦唐詩宋詞的樣子。有些話當時記住了但是不懂,有些詩長大以后的某個瞬間,才發現自己突然明了了。
背上行囊,離開家鄉,獨自在外打拼,多年后再次回頭的那一瞬,才知道什么叫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每次回家,看到媽媽的鬢角又多了幾縷白發,才明白什么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深夜加班后的某個雪夜,突然想找個老友一聚,才知道什么叫“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小時候矯情,遇到丁點事都想向全世界的人痛痛快快地吐槽一番,而如今遇到天大的事,打開朋友圈也敲不出一個字,家里打來電話,忍著哭腔說一切都好,擦去眼淚,這才明白什么叫“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遍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小時候閑得發慌,一無所有卻感覺什么都有,長大后越來越忙,什么都有了卻感覺一無所有。回味曾經,這才明白納蘭性德的那句“當時只道是尋常”。
小時候我們背的是詩詞,長大后才發現這哪里是詩詞,這是古人的心,也是我們的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