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精神病院了:看完大銀幕上的《綠皮書》,你就知道奧斯卡評委多厲害和公正。必須是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其實也應該是最佳男主角,但如此就虧了拉米·馬雷克)。《綠皮書》講的是美國歷史上復雜的黑暗時代,《羅馬》畢竟講的是墨西哥黑暗時代,所以,《羅馬》只能得最佳外語片。《綠皮書》的劇本之好,在于把深遠的政治,人性寓意深入淺出,借由兩個人的一趟音樂之旅,貌似閑散,極具生活質感的各種細節,兩個少數民族主仆的人生,將深意表現得細微而透徹。
@何爺微博:在以往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中,都會找到一個經典的鏡頭或經典的敘事段落,《綠皮書》的經典在哪兒?是什么?相比之下《羅馬》拍得更電影。《綠皮書》更像一部過于規整的HBO迷你劇。
@銀幕穿越者: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8年度表彰大會初評入圍名單日前揭曉,《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影》等24部影片入圍年度影片初選;賈樟柯、姜文、張藝謀、文牧野、畢贛、黃渤等入圍年度導演初選;廖凡、徐崢、王傳君、章宇等入圍年度男演員初選;周冬雨、譚卓、周迅、張子楓等入圍年度女演員初選。正式提名名單將于3月下旬揭曉。
@密蘇里孫志剛:2月初,《紐約時報》宣布超過300萬美國學生目前可以免費使用該報官網。這歸功于該報2017年發行增長部的努力:他們開設網頁邀請《紐約時報》訂戶每月捐款贊助學生閱讀,數目從10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已收到來自75個國家的3萬多筆贊助(個人或機構),這種著眼于下一代用戶,全方位和立體地思考和制定發展策略的做法,值得肯定。
@編劇王小平:近來,過手劇本較多,總有人問我,一個好劇本是如何讓主人公成功的。我回答大都是:想要主人公成功,先去扶持他(她)的對手。對手越強大,主人公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能夠戰勝強大對手的人,自然讓觀眾心悅誠服。對手可能是周圍任何一個人或多個人(甚至包括親人,包括自己人格中的黑暗),可能是環境(參看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可能是動物(參看海明威《老人與海》),總之,某種意義來說,主人公的成功真的不是因為他本身的高大,而是對手成全了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