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娟
無論是治病還是保健,用藥安全都是大家在生活中繞不開的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近年來,因為不科學的服藥方式造成的用藥安全事故頻發,用藥安全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度的話題。
“三素一湯”就是人們常指的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和輸液,這些藥物看似常見,但是濫用、亂用等不科學的服藥方式就很容易對身體造成不小的傷害。那么,生活中究竟有哪些服藥時應該時刻關注的問題呢?
一、抗生素
1.抗生素不是萬能藥
抗生素在許多疾病的治理中是一種效果顯著、有助于患者盡快恢復的藥品。然而近些年來,作為抗生素使用的大國,中國已經成為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許多人認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對任何炎癥都有效果。抗生素對細菌形成的感染炎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像一般的流感、咳嗽卻無效,因此,不能將抗生素當做“萬能藥”。
2.警惕耐藥性
濫用抗生素容易導致人體耐藥性。人體免疫系統擁有吞噬入侵細菌,防治疾病感染的能力。當感染的細菌繁衍數量巨大、難以靠自身免疫系統消滅時,才需要抗生素的幫助。然而,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使殘留的細菌不斷發生變化,開始對抗生素有了耐藥性,抗生素的效用不斷下降,這也致使許多疾病越來越難治療。
為了防止抗生素耐藥性的產生,患者在服用時應該遵照醫囑,定時定量,切勿自我診斷,盲目開始或者停止用藥。此外,有些人容易忘記服藥時間,每天的抗生素“吃了上頓忘記下頓”,斷斷續續,這更加容易導致細菌耐藥性,因此,按時吃藥十分重要。
3.嬰幼兒用藥需謹慎
此外,因為嬰幼兒的肝功能還未發育完全,大量服用氯霉素類的抗生素還會引發致命性毒性反應。因此,嬰幼兒使用抗生素應慎重,切勿憑經驗吃藥,一定要按照醫囑,嚴格控制藥量。
二、激素
激素藥物具有抗炎、抗過敏、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的作用,一些血液疾病、肝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都需要激素藥物的治療。然而,毫無控制長期濫用激素,可能會造成身體的二次傷害。長期應用激素藥物,會導致腎功能衰竭;激素治療也可能會引起低血鉀,增加心臟收縮負擔,引發心力衰竭,此外,還可能出現嚴重細菌和病毒感染、骨質疏松癥等嚴重后果。
因此,使用激素,一定要在正規醫師指導下結合自身實際,選擇藥物。嚴格控制使用計量,并且定期復查,減輕激素產生的依賴性,時刻注意自身出現的不良反應,一旦發現,要及時就診。同時也要避免突然停藥,應該根據治療狀況,減少用藥。
三、維生素
在不少人的認知里,維生素是一種保健品,常吃、多吃一定會有益于身體健康,計量大小無關緊要。然而“是藥三分毒”,毫無節制的長期服用維生素不僅機體不能完全吸收,還會造成中毒。如,維生素A攝入過量引起的急性中毒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出現鼻出血、口唇干裂、全身浮腫等慢性中毒現象;預防佝僂病的維生素D過量可能會造成高鈣血癥,甚至致使腎功能衰竭死亡;維生素C長期大量服用,輕則惡心、嘔吐、腹痛,嚴重時容易形成腎結石。
因此,維生素的服用,“適合”與“適度”是關鍵。此外,為避免各種維生素之間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幾種維生素盡量不要同時服用。
四、輸液
不少患者認為,比起服藥,輸液見效快、效果好,因此一生病就會去醫院注射一針。其實,輸液并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有時甚至還會帶來不少麻煩。
1.增加感染風險。
外敷藥物操作簡便、藥物接觸面積少,內服藥物擁有腸道、肝臟等系統吸收、解毒的保障,而輸液針頭直接接觸血管并進入血液循環,更容易引發全身的感染癥狀。
2.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因為輸液將藥物直接送入血管參與了體內循環,藥效增強,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時間長,所以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發作起來也更快、更嚴重。
因此,小病小痛,可以吃藥解決的,盡量不要選擇輸液,要聽取醫生的合理建議。輸液要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輸液前要做好各種過敏排異的測試,在輸液過程中一旦出現不良反應,一定要及時停止輸液,并向醫護人員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