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顥瀛
摘 要:關中的傳統民居是我國民族傳統建筑中的瑰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經過時間的洗禮,這樣一種充滿地域性的建筑作品已經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風格體系以及建筑特征,成為了現當代許多建筑設計者喜歡探討和研究的重要內容所在。文章將關中傳統民居特質地域性建筑構件模式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希望通過研究,能夠對關中傳統民居建筑獨有的特征進行總結,為后期延續和發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關中;傳統民居;地域性;建筑構件
一、關中傳統民居地域性建筑構件與創作的
主要影響因素
(一)受自然因素的影響
建筑在形成的最初階段,就針對自然而不斷適應、調和。建筑物發展屬性當中的自然屬性,可以說是人們在營造房屋的過程當中,經過不斷改進、探索進而適應于地理環境的重要內容,由此,地域性的建筑物在后期的發展過程當中,首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在一定的區域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環境。這當中主要包括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地質地貌特征以及材料資源等等,都對建筑的發展和表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受人文因素的重要影響
不同的地區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民俗民風、文化信仰、文明禮儀以及宗教,都促使不同的地區、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有所不同,這種特殊的意識形態經過建筑物這一特殊表現性質進行表現。地方性的文化表現特征包括當地的民風、民俗,在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之后,營造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內核,伴隨著地域性的情況發展以及文化觀念的演變,進而促使地域性建筑展現出特殊的表現形態,形成多樣化的建筑表現形式。
(三)受到技術因素的重要影響
技術體系對建筑所表現出來的構成形式、形態特征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西方的一些磚石結構體系能夠構建獨具魅力的磅礴而又久遠的西方建筑,東方的土木體系則直接營造出東方建筑獨有的靈動與飄逸。技術因素對建筑的影響需要我們給予關注。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表現,能夠逐漸解決傳統建筑構件當中存在的問題,現代主義也由此而忽視了自然與人文之間的重要作用,進而導致了人們產生厭煩之感。只有充分結合各個不相同的地域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特征,才能夠更為全面地去掌控對地域特色獨有的發展以及集成方式,由此,技術所表現出來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所在。
二、關中傳統民居特質地域性建筑構件模式的
歸納與總結
(一)關中的傳統民居建筑的外在特征
1.傳統民居建筑當中的空間要素
在關中傳統民居建筑當中,街道與巷道所表現出來的走向有所不同,因此,民居宅院所坐落的方位有所不同,有著東宅、北宅、南宅以及西宅之分。在這當中,四合院大多是臨街進行布置的,而且通常會表現出兩種各不相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依據八卦方位以倒座、正房和兩廂組合進而形成的,在這當中,大門大多是布置在臨街倒座的旁邊,僅僅很少一部分在建筑的中間區域設定門檻;另一種則主要是通過正房、入口門廳以及兩廂進行組合形成的,兩廂當中的山墻臨街,大門在中間區域設置。民居建筑中,北宅最具代表性,坐北朝南,其受到本地區不同位置以及相關條件限制,并營造出極為特殊的空間表現形態。
2.傳統民居建筑當中的空間組合關系
間是整個建筑的基本空間組合單元。在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筑表現當中,通過四根不同的木頭、圓柱進而圍合成的一個特殊的空間,被稱為間,間是中國古代木架結構以及整個建筑空間當中最具特殊性的基本單位。對于間的定義為“相互接近的兩個屋架之間所表現出來的空間表現形式”,在這當中,其指的是“凡在四柱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殊面積”,民居規格通過三間五架來進行確定的,不管建筑者運用什么樣的特殊規模或者是運用什么樣的特殊裝飾,所不變的構成因素還是間。房與廈通過間進行表現,從而圍合成不同的院落表現形式。
在單個院落空間表現當中,所組合空間的最為基本的單元就是院落空間,運用特定的表現秩序,通過將單個院落空間進行有效的組合進而形成院落表現形式,這些具有單一性的院落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進”。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以及所表現出來的生活需求有所轉變的時候,在單一性的院落空間難以在滿足功能需求的時候,就可以改變將軸線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進”的數量,進而將空間與院落進行有效的串聯,促使其能夠凸顯出更有效的表現空間,使整個居住環境更加活躍。
(二)關中傳統民居建筑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基因
1.順應自然因素的建構智慧
傳統的民居建筑,在建筑的選材表現上大多是以取用當地自然材料為主,而且能夠順應自然,展現出因地制宜的傳統民居建構思想。根植于當地的傳統自然的土壤,向鄉土當中去尋求一定的表現靈感,探求能夠運用當地的材料構建棲息的場所,運用最為容易的方式,去獲取材料進而達到最為經濟而且又適用的重要效果,現當代建筑應當運用這樣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眼光,進而有所借鑒和發展。
2.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從關中傳統建筑民居的門楣題字、石木雕刻、座山影壁等建筑物質載體中,我們能夠讀出其承載著當地最為悠久而且極為深厚的歷史積淀以及文化底蘊。在傳統的建筑表現當中,連屋并肩、水井所表現出來的院落形式,曲折而又極為自由的巷道構成村民生活最為特殊的建筑場景,雖然這些都受到了現實當中的物質條件、歷史因素、民俗風格的影響和約束,卻能夠迸發出強有力的生活智慧以及生存內涵。在這一過程表現當中,其所表現出來的技術約束以及物質基礎使其后期的發展表現得極其緩慢,但是促使整個建筑更加自然并且極具親和力,也能夠賦予關中民居建筑以及村落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對比特征。
3.受到當地人類觀念的支配
關中地區可以說是最早步入文明時代的地區,而且關中地區地處高山、大河的環繞之中,能夠與外界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的時間相對較少,進而形成了以麥作農業為主,因此關中文化是相對保守且封閉的。這也對關中的建筑產生極為深厚的影響。針對這兩個不同層面進行分析:積極的方面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關中的文化極為深厚而且發揮著一種巨大的內聚力作用,關中地區的每一位居住者都形成了注重倫理以農業為本、講究人道、中庸而又謙和的表現特征,所表現出來的特點為知足常樂、親睦而又友善;而在所表現出來的消極方面,這樣一種極為壓抑且封閉的生活特征進一步導致關中的人在后期的表現上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由此,關中文化就如同一把雙刃劍,使人民在擁有優秀傳統的同時,被枷鎖所困住。
三、關中傳統民居符號的重構與提煉
(一)對傳統民居建筑材料以及色彩進行運用
關中的傳統建筑由于受到傳統材料以及地域性的限制,在藝術表現上依舊保持了相對完整的統一性特征,但是,在材料運用表現特征方面,這些表現遠不如現當代材料的運用豐富,而這促使其統一性能夠更好地發展。我國各地所表現出來的傳統民居,大多經過了幾千年的運用以及嘗試,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材料表現特點,甚至是針對色彩進行運用。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定式在表現當中形成,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文化就會被深深地影響著。不同的色彩搭配進而構建成類似于傳統民居的特殊表現性質,而這些材料,在現當代的建筑當中也得到了運用,并且與現當代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傳統的材料所表現出來的特殊之感以及吉利特征,在現當代建筑當中得以實現,傳統的建筑材料在現代化的建筑造型當中的處理也更為合理。從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不僅僅在整個形式層面模仿傳統的造型材料表現形式,而且還能夠促使整個建筑表現達到一個全新的表現境界,并進行轉換,這也是關中傳統民居建筑表現最具神奇魅力的特點所在。
(二)傳統關中建筑與村落空間形態的現代轉換
關中的建筑表現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是幾千年來人類實際的物質需要以及特殊表現,正是由于其能夠直接證明人類所存在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建筑又將這樣一種意義通過轉換形成各不相同的空間表現形態。傳統的關中村落形態已經在藝術表現當中獲得了更為廣泛的認同感,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之后,逐漸形成了特殊而且有序的一種空間表現結構,促使整個街巷的空間體系表現極具特殊性,而對于整個街道、街巷在整個空間體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景觀形式,現當代的建筑設計者在不同的表現當中,通過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促使整個民居組合更具特殊性,并且在街巷當中能夠營造更好的氛圍。
四、結語
綜上所述,關中的傳統民居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因素的影響之下,在不斷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當中,展現出更具特殊性的地域特質以及建筑特點,并且在現當代的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得到更有效的發展和提升,也能夠促使傳統的民居表現更加科學、完善而且更具人性化的表現特征。這樣一種特殊性能夠為現當代社會的發展和提升帶來更加重要的影響,對后期進一步表現現當代建筑的地域性特點也具有特殊性。
參考文獻:
[1]孫海鵬.建筑設計中的感性體驗與理性思想[J].甘肅科技,2009(3).
[2]曾堅.地域性建筑創作[J].城市建筑,2008(6).
[3]張伶伶,趙偉峰,李光皓.關注過程 學會思考[J].新建筑,2007(6).
[4]趙偉峰,張伶伶.建筑創作過程與信息收集[J].建筑學報,2007(3).
[5]余琪.關于建筑師職業身份認同的調查報告[J].時代建筑,2007(2).
[6]劉瓊,尹博.笛卡爾的科學方法論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
[7]黃廷東,盛海濤.傳統技術更新與建筑的地域性表現[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8]羅湘蓉,曾堅.中國建筑師設計競爭力及相關因素分析[J].建筑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