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潔
摘 要:文章對數字媒體技術介入豫西民居建筑磚雕數字化保護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從學院式傳播模式、移動式傳播模式、娛樂式傳播模式與直播式傳播模式四方面對豫西民居建筑磚雕數字化傳播進行探討,并提出了具體的運作方案和措施,為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建筑磚雕;數字化;傳播模式
豫西民居建筑磚雕數字化傳播以新媒體、多途徑向外界展示豫西文化遺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的發展也要與時俱進,充分與數字化相結合,讓更多的人了解豫西民俗風土文化,從而更好地弘揚和保護豫西民居磚雕,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一、學院式傳播模式
(一)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以豫西民居磚雕為資源載體,應用數字媒體技術,“政校企行”共建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庫,把豫西民居磚雕資源轉化成數字化的教育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工藝傳承的學校教育模式,促進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繼承的群體化。數字化資源形式主要為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和三維對象五類。從分類來看,豫西民居磚雕數字化的教學資源為文本、圖像、音頻、視頻 這四類。將專業教學資源庫,建成傳承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的自主學習平臺、傳播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的教育教學平臺、應用豫西民居磚雕元素進行創作并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的推廣平臺。
(二)構建相關課程
在信息化時代,人文學科十分需要計算機技術的參與,這是一種發展趨勢。設計藝術學、文物考古學、民俗學等都需要數字課程模塊的介入,因此也被稱為數字人文課程。與之相應的還可以構建部分短期課程加強部分學生對豫西建筑磚雕的了解,激發其興趣,后期進一步學習可以通過教育平臺的網絡課程進行。例如:可以在目前已經開設的專業,比如文物建筑、動漫設計、建筑裝飾與藝術設計等專業相關課程中加入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的內容;或在院校開設選修課,讓更多專業的學生了解豫西民居建筑磚雕;或在相關專業加入豫西民居磚雕保護的課程模塊,成立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的專業,以培養專門的數字化保護人才。
(三)搭建學、研、產、用一體化多元平臺
為保障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傳承創新的長效性,應通過“政校企行”合作搭建學、研、產、用一體化多元平臺,助推非遺文化發展。
1.傳承技藝工作平臺的創建
以省級磚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許家強為帶頭人,與相關企業合作,整合周邊相關行業資源,創建建筑磚雕大師工作室,共同建立完善“大師工作室”運行管理機制,保障豫西民居磚雕技藝傳承,創新設計開發,培育文化創意設計職業人和青年教師。將行業企業的工藝大師及高級技術人員引入到校園里,建立技術服務與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繼承發揚磚雕工藝,探索“現代學徒制”傳承模式,培養有創意、能設計、會研發、懂市場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2.教育合作機制的構建
企業與職業院校牽頭,開展豫西民居磚雕文化創意設計教育,發揮地方優勢和特點傳承磚雕文化。在實訓環節、畢業作品設計階段進行以豫西民居磚雕為主題的創作,使創作者通過參加磚雕傳承人講座,查閱相關資料,選擇作品創作方式,融入自己的思考,創作出具有內涵的作品。
3.“政校企行”聯動平臺的組建
整合文創產業等相關的政府、企業、行業資源,搭建磚雕商品產學研聯動平臺,把豫西磚雕項目引進校園,保障磚雕傳統技藝傳承和文創產品設計開發。形成磚雕商品產業與設計創意、教育培訓協同發展網絡,構建展示、交流磚雕商品策劃方案、創新理念的平臺,致力于讓創意從產品變成商品,實現職業教育改革更深入的發展,取得更大成就。
二、移動式傳播模式
移動式傳播模式主要指移動終端的傳播研究,本項目主要對微信公眾平臺與微博平臺進行分析研究。
(一)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
1.推送內容的定位
對一個微信公眾號而言,運營的立身之本就是推送的內容。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內容包括資源庫公眾平臺發布倡議書與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的歷史文化、藝術特征、制作工藝、磚雕賞析、創意作品展示、磚雕資訊、傳承人及名家傳記等。這些信息需要通過考察、調研等方式獲取,并將精髓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給大眾。首先,提升豫西民居建筑磚雕推送內容比例。在周推送中要定制推送時間、內容與形式,從而督促平臺推送量的穩步增長。其次,給讀者提供更好的體驗。利用視頻、微信H5多媒體手段,展現非遺風采,增加與用戶的互動。最后,注重豫西民居建筑磚雕推送內容的原創性。因此要建立專門采編團隊,實地調研采訪,掌握最新資料,發掘優質原創內容。
2.導航功能的完善
用戶進入微信公眾號主要通過導航欄對平臺進行了解,加強導航欄的合理性與功能性建設,可大幅度提升用戶在平臺的體驗感。一方面是查詢功能的增加。首先,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公眾號可以將查詢系統顯示在導航欄的顯著位置,便于受眾的發現與使用,在平臺內進行查詢;其次,在導航欄設置查詢選項,與外網站鏈接,這樣拓展資料的查詢面,為用戶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科普功能的強化。微信公眾平臺的宣傳可在導航欄中設置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傳承人、互動社區三個欄目,其中豫西民居建筑磚雕與傳承人板塊就是科普功能的體現。另外要注重服務功能的開設。首先,可以增加豫西地區的天氣預報、交通情況等生活服務信息。其次,可以為用戶提供豫西地區出行路線及特價景點門票。最后,可在公眾號發布豫西地區非遺的講座、交流會等信息,使線上線下一體化。
(二)微博平臺的傳播
基于微博平臺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又可以靈活地鏈接圖片、音頻與視頻的特點,豫西民居磚雕要建立相關的微博,首先要注冊微博的賬號。相關微博賬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當地的文化部門代表官方開設的微博,另一類是組織群體開設的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相關微博。
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建立了官方微博后,如何吸引粉絲關注成為重點。首先,發布內容要個性化、新穎化,激發受眾的興趣。在這方面,故宮博物館的做法值得推薦學習,比如在2016年的新媒體推廣上,將明成祖朱棣與流行文化RAP、自拍等結合,發布的H5動畫頁面在朋友圈刷屏,這種顛覆傳統的新玩法,為傳統文化增添了趣味性,不僅沒有破壞其權威性,反而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其次,加強與粉絲互動,針對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要進行回復并轉發。
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的深層次傳播,可以將微博與微信平臺融合對接,可以使受眾互相流通,相互轉化,實現共贏。微博是淺社交、泛傳播、弱關系的平臺,具有開放性,在信息發布、粉絲互動、組織活動方面具有優勢,而微信是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的平臺,具有私密性,其交流性與互動性不足。依據兩種平臺的特征分析,在微博發布微信二維碼或在發布內容上加注微信文章相關的鏈接,通過鏈接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詳細和深刻的內容,互為參考,雙管齊下,同時在微信公眾號平臺分享微博的鏈接。兩平臺的協同合作、互為補充的模式為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的保存和繼承提供了更好的途徑。
三、娛樂式傳播模式
針對娛樂式傳播模式,以下主要對網游產業與動畫產業在豫西建筑磚雕中的融入進行研究,以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開辟新的傳播途徑。
(一)網絡游戲的傳播
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元素在網絡游戲中的原型植入與創新,避免了網游產業的同質化問題,同時為建筑磚雕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傳播途徑,擴大了新的影響力。例如,可在以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為場景的游戲中設置組隊、拜師等玩法,讓玩家可以組隊尋找不同的磚雕圖案,而后進行拼貼,當完整的磚雕圖案完成后,方可獲得獎勵,玩家也可在游戲中拜師學藝獲得等級提升。
(二)數字動漫的傳播
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利用數字動漫進行傳播,真正的起點是創意。動漫表現內容可從豫西民居磚雕中有關民間傳說及歌頌真善美的題材中選取,動漫造型可從建筑磚雕元素中進行提取并加以創作。數字動漫可以為豫西民居磚雕中的圖案加入色彩、造型以及動畫風格,整合圖片及音頻、視頻資源,以動畫形式展現非遺文化,讓公眾更加直觀地了解豫西民居磚雕文化,從而激發公眾的興趣,以全新的視角理解和解讀這類非遺文化,不僅實現豫西民居磚雕文化的傳播,也融入了時代感和故事情節,實現對非遺文化的再創新。
四、直播式傳播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直播已實現隨走隨看隨播,全民直播成為發展趨勢。網民用的比較多的直播平臺有虎牙、斗魚等,各種直播平臺質量參差不齊,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平民性、互動性、開放性也越來越強。
豫西民居建筑磚雕直播平臺的構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豫西民居磚雕大師講堂的直播,以講解式為主。直播內容主要包括磚雕歷史的講解、工藝及制作流程的介紹、現狀描述、趣聞軼事等,著重于文化講解,讓受眾對豫西磚雕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二是隨走隨看隨播,以走訪式為主。通過主播的鏡頭讓受眾了解豫西民居建筑磚雕,并在直播中進行對相關民居的介紹,以及磚雕圖案的講解等,讓人們認識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同時促進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三是豫西民居磚雕工藝的呈現,以操作性直播為主。一般在工作室、廠房或戶外進行直播,讓受眾了解豫西民居磚雕的制作流程及工藝之美。在這三方面的傳播中,受眾根據內容與主播產生即時互動,提出自己的問題及關注點,切實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
參考文獻:
[1]謝鳴.淺談“非遺后”時代搶救性記錄的必要性及實施路徑[J].戲劇之家,2018(15).
[2]黃金彥.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湖北大學,2018.
[3]華林,王柳,梁思思.論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非遺檔案發掘利用問題[J].檔案管理,2018(3).
[4]沈旭,梁坤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承系統研究與設計[J].軟件,2018(2).
[5]支云秀.數字多媒體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