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興 陳林祥 種江文 陳靜

摘 要:水岸是跨河城市的“窗口”或“客廳”,也是城市和鄉村生態文明、文化文明的所在地。“水”給人以美的快感和美的享受,“岸”給人以綠的視覺和生態的平衡,“城”給人以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的奉獻。但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使得人類生活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濱河區域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問題嚴重。文章以城市濱河特色景觀設計為主,在介紹宿州新汴河兩岸及周邊環境的基礎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對共生模式下城市濱河特色景觀的營造方式和設計方法進行探究,為提高城市和鄉村的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和鄉村的文化底蘊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宿州新汴河;邊界共生;景觀互融;規劃設計
城市濱水景觀是城市景觀中奪目的一部分,主要為游人提供游憩與休閑的空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使得這塊充滿農牧生活氣息的地區受到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城市濱河區是城市生態環境比較薄弱的區域,此區域包括陸地、水體、水陸交接地帶,非常容易受人為因素影響而導致自然生態環境惡化。通過選址分析發現,以新汴河為界,兩岸景色對比明顯,北岸荒無人煙,雜草叢生,南岸東段鮮花遍野,基礎娛樂設施完善,宛如兩個世界。因此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結合“邊界共生”這一概念,讓北岸的資源得以充分的利用,與南岸和諧共融,使人充分領略到與城市地域文化的交流,著重表現人與生態、城市的和諧統一。
一、規劃設計項目概況
宿州與江蘇、山東、河南三省接壤,位于大陸的中心地段。宿州市是安徽省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智慧城市。宿州歷史悠久,有齊白石等歷史名人。新汴河是20世紀60年代人工開挖的一條河道,流經河南、安徽、江蘇3省11個縣,下游在江蘇省泗洪縣注入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干流全長127公里,流域面積6562平方公里。新汴河景色優美,富有神韻,河水清澈,花秀草芳,生態環境宜人。景區兩岸大堤上150株景觀樹構成茂密的層林,擁有上千畝花卉。2014年底,新汴河風景區被安徽省政府批準為“安徽省水利風景區”。2016年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7年新汴河景區陸續開工建設五項提升工程,進一步完善景區“一點兩線”布局,充分彰顯文化、民俗特色,提升景區硬件水平,全力打造國家4A級風景區。但是即便在這種情勢下,沿岸仍有地方與周圍格格不入。在進行場地調研時發現,該地區存在建筑空間功能復合、土地資源浪費以及城市發展邊界化等問題。隨著景區的建設,樹種類別減少,花卉種類也急劇減少。希望通過規劃將城市空間的生長邊界和自然環境邊界進行融合,解決城市建筑與自然、人居活動與動植物群落、保護與開發諸多對立因素的共生問題,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二、項目現存資源及現狀分析
新汴河所在位置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774~895毫米,年均氣溫15.7℃。冬季十分寒冷,時間比較長;夏日炎熱,梅雨期持續時間較長,降水集中且量大。新汴河流域地表徑流量減少,地下水開采量逐漸增大,水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20世紀90年代以來,旱災發生的頻率和造成的損失呈上升趨勢。前期政府規劃了“一點兩線”,“一點”為汴河博物館,“兩線”為北岸歷史線、南岸民俗線。本文規劃選址為尚未開發河段,原選址綠化率達到90%以上,多為柳樹、榆樹,吸引了不少野鴨。規劃內雖然綠化率較高,但是品種為柳樹,樹喜水卻也吸水,加劇了水土流失。
選址周圍有大量居民,且臨近景區,人流眾多。道路分別為拂曉大道、人民路、206國道,交通便利。選址附近水源充沛,水質清澈,自然環境優美,兩岸大堤上濃密的樹林、護坡和“生態島”上各種野花組合,形成了層次豐富的背景林和綠色屏障,極目遠眺,汴河像飄起的玉帶;蜿蜒的休閑健身步道、色澤鮮亮的自行車道和臨河棧道依勢而建,高低相接;100多塊水科普宣傳牌,將水文化知識寓于游樂之中;3個兒童樂園中設有攀巖場、秋千、蹺蹺板、沙坑和滑梯等,增添一份童趣。新汴河南岸已有相對健全的綜合性景區——宿州市新汴河水利風景區,西起京臺高速,東至宿州閘,全長14.36公里,總面積840公頃,水面面積340公頃,其中拂曉大道橋至京滬鐵路橋為主景區,全長3.9公里,面積220公頃。整個景區創意精巧,布局嚴謹,個性鮮明,具有豐富的景觀要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及濃郁的人文生活氣息,是集防洪蓄水、生態科普、文化娛樂、休閑健身、廣場集會、旅游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景區。南岸的優美風景更加突顯北岸的荒涼,使得兩岸現狀對比鮮明。北岸的荒涼與土地資源的浪費嚴重影響了新汴河水利風景區的整體發展,通過對南北岸的現狀進行分析設計,希望能夠加強新汴河兩岸景觀的和諧共融。
三、濱河特色景觀的規劃目標與營造方式
(一)規劃目標
依據當代景觀設計手法與本土特色相結合,為了充分體現濱河綠化休閑區域的城市空間特色與魅力,在設計北岸時緊扣當地文化,充分運用濱河的地形地貌以及附近的自然風景資源,突出景觀的多維表現力,并通過材質、色彩以及裝飾細部的協調與處理,力求多層次充分表達濱河景觀的舒展、柔和、動感。采用功能錯位、休閑多樣化的思維方法,將濱河景觀、宿州文化和現代城市之發展特色節奏統一, 使人充分領略城市地域文化。
(二)營造方式
共生是指生物之間的互利關系,也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關系。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在規劃地區內結合共生,營造環境與人的和諧共處,規劃中將當地的文化歷史融入景區的設計。在綠植配置方面,種植豐富的植物,掌握它們的習性,根據不同的花期等方面,使規劃地區內一年四季皆有花開。景區內設有游覽項目以及體驗項目,使人不僅可以遠觀也以可近玩。設置露營區,讓游覽的人能夠有不一樣的夜宿體驗。設有采摘以及樹屋租賃等項目,讓人們在快節奏的城市找到一份寧靜。娛樂設施健全,可以供市民及游客休閑健身,優美的風景是陶冶性情的好去處。這一系列設計將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喚起人們崇敬自然、熱愛自然的感情。
初步根據周圍道路以及河道的分布進行規劃。在規劃中,圍繞“一軸、兩線、三廊道、多節點”四個方面對規劃地區進行重新規劃:
一軸。在新汴河水系兩岸與沱河交匯處進行圍繞新汴河的濱河景觀改造。
兩線。以新汴河為界,形成北岸歷史文化線。宿州歷史悠久,博物館以及名人紀念館等都在考慮范圍內,南岸的人文文化線,通過植物的配置以及其他各方面實現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通過兩大主線展開各區域的規劃,促進規劃地區的完整性。
三廊道。第一,經典游覽廊道。經典的游覽,能夠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經典不僅是一人的經典,還是能夠滿足大多數人審美的游覽景觀。第二,生態展示廊道。生態展示廊道不僅有室外的生態作物,而且建有室內展館。展館內不僅有大量種子以及植物標本,而且有智能化視頻以及植物卡片展示植物生長過程,讓前來參觀的游客能夠體驗不一樣的未來科技,通過有趣的小片段來讓祖國的花朵了解更多知識。第三,深度體驗廊道。在了解種子習性以及生長過程后,游客可體驗播撒種子、觀看種子生根發芽結果,體驗收獲的樂趣,感受其中的美妙。游客通過三廊道的參觀深刻體會種植采摘的樂趣,同時,也可以通過采摘活動回歸田園,緩解壓力。
多節點。采用節點的方式吸引周邊的視線。節點在景觀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突出各個部分的特色,把全局串聯在一起。從改造地形、構建植物群落、配備植物等入手進行規劃,以充分發揮節點的作用。
通過“一軸、兩線、三廊道、多節點”的方法,不僅可以實現觀賞、游覽、休閑、娛樂,同時也可以起到教育、傳承的作用;不僅具有文化傳播、科普教育的作用,而且也讓現代人更加“接地氣”。規劃后將形成沿岸優美的風景線,展現人文、歷史等和諧共處的未來景象。
(三)設計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
本案例的景觀建設要“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在植物配置上盡量選擇鄉土樹種。
2.生態性原則
生態優先,任何景觀建設都不能在破壞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在研究本地的動植物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植物配置,整治河道的過程中盡量不破壞水體的生態平衡。整體設計要突出“大綠量”的特點,讓綠色融入人們的生活。
3.以人為本原則
充分考慮參與者的使用感受,考慮人的舒適性、參與性、娛樂性需求,濱水區域適當設置親水區域,功能設施和場地尺度要人性化。
4.特色性原則
主題鮮明,富有特色,景觀設計要突出主題,因地制宜,傳承本地區域文化,形成獨特的景觀風格,打造水、綠、堤、景、路和道有機融合的和諧景觀。
四、結語
城市濱水空間是城市范圍內水域和陸地共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城市環境,對城市來說是重要的場所,我國在濱河景觀的開發建設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同時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暴露了很多問題。做好濱水景觀設計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可以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在探索及設計過程中應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充分發揮濱水景觀的公共性、開放性、親水性、文化性、統一性、可持續發展性,提高濱水陸地過渡空間的功能效應,塑造城市的積極形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