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摘 要:伴隨我國對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的發展日益重視,民俗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標志,作為民俗文化保護主體之一的民俗博物館要發揮保存與保護職能以推進民俗文化遺產的活態化傳承。文章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為研究案例,分析其在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化傳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有效發展路徑,為南京民俗藝術傳播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民俗文化遺產的活態化傳承是當下保護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之一,民俗博物館在保存與保護民俗文化的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秉持整體性、活態性、原生性等原則以多種手段全方位地保護民俗文化。本文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為案例分析,對該館在非物質文化傳承中的優勢、面臨的問題進行闡述。同時,基于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重要性,提出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如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工作人員綜合素質、開展全方位工作等。本次研究為南京民俗藝術傳播研究工作開展打下重要基礎。
一、民俗文化遺產基本屬性
從中華民族形成及文明傳承的角度來講,民俗文化主要是指我國人民受長期歷史影響與地域風俗形成的特有的生活習俗與生活習慣[1-2]。不同于以知識分子、學者等專業從事文化生產與傳播群體為代表創造的精英文化,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間,由廣大民眾在生活中創造,伴隨著人類的繁衍一代代傳遞人類的文化基因。從地域學、民族學角度對民俗文化遺產進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我國民族形成、發展演變、各地域百姓生活習俗與歷史文化背景等,也對研究中華民族起源與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民俗文化遺產不是單一片面地簡單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及生活演變的必然產物。其特點如下:第一,具有歷史性特征。民俗文化起源于漫長的歷史長河,經過歷史磨礪,很多優秀的民俗文化遺產得以保留,并見證了當時大變革下的歷史背景[3]。第二,具有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是民俗文化遺產內容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其主要特點。地域性主要是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自然條件與地理特征鮮明,不同地域條件造就了不同民俗文化特征,如云南、陜西、寧夏、浙江、廣西、廣東等皆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形式。同時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種類諸多,造就了我國多文化、多風俗的大繁榮局面。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不是片面的內容體現,而是更為科學、合理的系統布局。通過對相關史料及信息研究發現,民俗文化遺產按其地域可以分為西北系、江南系、東北系、川蜀系及中原系。例如:西北、東北具有的特色傳統文化形式包括剪紙、泥彩、木版年畫等;中原地域的特色傳統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民間皮影、石雕、泥人等。民俗文化遺產的地域性特點體現了我國多民族、多群體的融合及團結,而文化的形式還會隨其地域之間的差異化,產生不同的特色效果,豐富了文化的形式種類,體現了國家及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第三,具有傳承性特征。民俗文化遺產得以發展主要是由于持續沿襲與不斷傳承,這也是民俗文化遺產得以保留到今天的重要原因[4]。民俗文化遺產傳承方式眾多,主要包括媒體、旅游、博物館、原地風俗習慣保留、文化宣傳、教育教學等。因此,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性特點尤為明顯[5]。
二、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優勢分析
(一)館藏內容綜合性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自身優勢主要在于對物質文明、非物質文明遺產內容的全面保留,將民俗博物館的綜合性、功能性、傳承性充分發揮體現。物質文化形態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獨立的,而是需要互相融合、促進、互動。其中,民俗文化遺產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物質文化形態遺產的內涵與精神呈現。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在對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以“全面性、綜合性、涉及性”為主。例如,該館“金陵工巧”展示區域中除了展示南京古鎮建筑、復古風景以外,還設計了諸多民間藝人為參觀者進行各種特色絕活展示的項目。民間技藝是民俗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通過民間技藝活體方式高度復原與呈現,讓參觀者對南京民俗文化產生沉浸式體驗,其影響面與傳承意義頗大。另外,在物質文化形態遺產與民俗文化遺產融合中,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也樹立榜樣作用,將 景點、古跡、文物、建筑等進行有效利用,將民間技能、民間習俗、特色文化等進行融合,體現了民俗文化遺產與物質形態遺產的綜合魅力。
(二)陳列手段多樣性
在民俗文化遺產陳列展示方式的選擇中,南京市博物館主要采用動態、靜態相結合手段。陳列展示方式對博物館進行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化傳承十分關鍵,如何更為科學、合理地對陳列展示進行設計、布局,一直是諸多博物館工作人員研究問題之一。南京市博物館突破傳統固定思維,打破博物館原有展示方式的局限性與傳統性,結合動態展示與靜態陳列方式,使兩者互相促進,多維度呈現南京民俗文化。其中靜態陳列方式主要體現為民間藝術作品展示、文字內容設立、平臺搭建等,例如,甘氏家族歷史展中以圖片文字結合展示甘氏家族沿革,以用具物品立體直觀地展示日常生活,以城南老街街景模型展示不同時期社會環境等。動態展示方式主要體現為民間技藝、舞劇、戲曲等的現場演繹,并引入多媒體手段如動漫、計算機、網絡、語音等與參觀者實現交互。例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通過采用方言朗誦形式,將市井人物展區的吆喝聲、民間叫賣聲進行現場呈現,讓參觀者感受到身處南京井街頭的氛圍意境,這種極具感官刺激的形式展現提升了參觀者對民俗文化的認同與喜愛。南京民俗博物館通過多樣性的陳列手段加強對民俗文化遺產的活態化傳承效果,將傳統民俗文化遺產立體、三維、鮮活地呈現給觀者。
(三)傳承人保護典型性
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重要性與關鍵點不在“物”,更在于對傳承人的保護與保留。基于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重要性,我國已經出臺相關保護法案及相關條例,并將傳承人、技藝人列為保護重點對象。通過對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走訪調查后發現,南京民俗博物館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及非物質文化保護法案,對具有一定民俗文化價值的傳承人、民間技藝人等進行了有效保護。如為文化傳承人、民間技藝人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讓其可以在安定生活的同時自由地進行藝術研究、文化展現、技藝創作等,一方面保護了民俗文化遺產的實踐工作,另一方面滿足了民俗藝術與民間文化理論學術研究的要求。很多技藝人、傳承人以南京民俗博物館為平臺創作出諸多優秀作品,提升了民俗文化遺產的造血性與創新性。同時,這些民間藝人與傳承人也將其自身技藝、能力傳承給新一代年輕人,起到了傳幫帶的實際作用。
三、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遺產
活態傳承中存在主要問題
調研中發現雖然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在工作開展中取得較大成績,但問題性、弊端性也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博物館宣傳力度不夠、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以及對民俗文化遺產的發展性保護不足。
(一)宣傳力度有待提升
民俗文化是勞動人民在日常勞作中形成的生活智慧,由民眾世代承襲,并因人類對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景而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現實生活中發揮社會功能的文化現象,群體性認同是民俗文化的土壤。因此通過宣傳民俗博物館以提升民眾對于民俗文化的參與度與認知性是推動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化傳承的重要基礎,缺乏有效宣傳就會對活態化傳承形成阻礙,可見有效提升宣傳力度是促進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生存發展、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向。
(二)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通過觀察、記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過程,并對參觀者訪談后發現,該博物館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依然有待提升。博物館的重要核心為工作人員,主要包括講解員、引導員、服務員等。問題如下:第一,工作人員普遍對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實質性、重要性、發展性缺乏深入了解,工作主動性欠缺,讓參觀者感到不適。部分講解員業務能力不足,對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藝術缺乏專業性研究,講解過程中過于空洞與機械化,無法讓參觀者產生探究樂趣與認同感。第二,服務人員缺乏與參觀者進行主動溝通,認為只要做好等待式服務工作就可以,而不是從服務本身出發入手,無法從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引導員在引導過程中不能從游客興趣入手,對民間技藝、活態展現等不了解、不掌握,無法對參觀者進行介紹講解,導致諸多工作開展受限。
(三)發展性保護不足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目前的展覽內容、展覽方式與對傳承人保護措施可以滿足當下保護工作需求,但通過深入分析與走訪調查后發現其缺乏對民俗文化遺產尤其是民俗藝術的發展性保護,具體如下:第一,過于滿足現狀,不能從大戰略、大發展角度出發,缺乏對優秀民間藝人及傳承者的繼續挖掘,若長期發展將使部分民俗藝術陷入人亡藝絕的無奈境地。第二,缺乏對民眾關于文化認同性的引導。通過訪談發現,參觀者普遍對館內文創品單一與缺乏民俗藝術品參與性制作表示不滿,希望能在參觀中親身體驗民俗藝術的手工制作技藝,并購買到具有地方特色、創意與文化色彩并重的民俗文化創意產品。
四、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遺產
活態傳承具體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
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講,首先要提升對南京民俗文化及民俗博物館自身的宣傳力度,首先,應該從當下百姓對娛樂休閑形式的認同與喜愛入手,將民俗文化遺產進行娛樂式宣傳,吸引參觀者眼球。例如,在民間技藝宣傳方面,可以采用體驗、競技等方式讓游客參與進來。游客通過積極參與,體驗了娛樂氛圍,且增進了對南京地方性民俗文化的認知程度,進而增加民俗文化的群體認同度。其次,需要加大對媒體平臺的有效利用,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日益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展現及宣傳形式。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要對新媒體、新技術進行積極應用,將民俗文化遺產內容制作成媒體課件,通過大屏幕、三維光影技術等,將其特點與技藝進行豐富多維化的展示宣傳。這樣才能更好地起到文化傳承與延續的實際功效。
(二)提升工作人員綜合素質
博物館需要對工作人員綜合素質進行提升,鞏固與加強工作人員在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中的作用性、功能性,具體如下:第一,提升講解員的專業度。講解員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基礎核心,也是對民俗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傳承的重要推動者。因此,基于該現狀,可以從講解員本身入手,提升其專業性、理論性、內涵性。定期、定時舉行相關業務培訓,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知識掌握、講解理論技能、臨場能力發揮等。第二,提升引導員的服務意識與知識含量。可以通過定期、定時對引導員進行集中培訓,提升他們的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意識,加強其在實際工作中的服務效能與引導技能,為民俗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打下堅實基礎。
(三)以發展眼光開展全方位工作
推動民俗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要以發展為第一要義,將文化置于生存發展環境,使之永續生存下去。
第一,尋找源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隨著我國旅游產業日益發展,可以將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進行文化產業鏈打造,例如,對南京市花梅花進行有效使用。南京民間植梅與賞梅歷史悠久,歷六朝一直延續至今,每年三月的梅花山賞梅已成民間習俗,并越來越多地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前來觀賞。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可將梅花符號、賞梅佳地、詠梅詩文等進行文化產業包裝,形成文化空間的宣傳展示,讓更多的年輕人及外國友人進行體驗參觀,對中華文化的魅力進行全面體現。對其進行包裝設計不能以單一片面的形式化開展,一定要從民俗文化遺產活態表達意義出發,將該文化以獨特的魅力形式展現出來,如與梅相關的器物、文字及生活方式等。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及多媒體應用,將其文化形式進行多元化包裝及元素融入,讓參觀者可以感受到南京文化古韻。
第二,通過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打造商品產業。民俗文化的傳承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戰略布局,在市場經濟及商品經濟的當下,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將民俗文化遺產進行商品化包裝對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十分必要。在進行包裝過程中必須強調民俗文化的精神實質與視覺傳達,將符號與商品進行融合,如賞梅習俗的文化傳統、地方特產、相關歷史書籍與詩文佳作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南京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
第三,積極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很多民俗文化遺產的消亡,主要是因為展示空間與舞臺缺乏,以及生活土壤的消失。基于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對華夏文明傳承的重要影響,對其進行主題活動及舞臺展現十分必要,南京民俗博物館需要發掘民眾自古以來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將民俗文化真正還之于“民”。如可結合賞梅習俗,將南京地方戲、秦淮燈彩等民俗藝術進行舞臺展現及文化表達,并通過主題文化活動吸引更多民眾置身于民俗文化氛圍當中,使民眾體會到民俗文化藝術蓬勃的生活氣息,獲得熱烈喜慶的精神享受。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具備館藏內容較為全面、陳列手段較多樣、傳承人保護有效的優勢,但同時存在對地域性民俗文化與博物館自身宣傳不足、館內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欠缺以及對民俗文化遺產的發展性保護不足等問題,最終從多方面、多角度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提出合理化建議。
隨著我國民眾的民族文化自覺程度提高,民俗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性關注。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間生活土壤,生活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從而伴隨著人類的繁衍傳遞中華文明的基因。推進民俗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務必要將其置于生存發展環境中,真正回歸于民眾生活中,才能使之永續生存下去。
參考文獻:
[1]張妍,張婕.基于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下的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研究[J].包裝工程,2019(4):204-208.
[2]余繼平.基于傳承人本體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初探:以武陵民族地區為例[J].四川戲劇,2012(6):102-105.
[3]沈海軍,馬永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高校活態傳承的可行性研究:以無錫留青竹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130-132.
[4]余繼平.基于傳承人本體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初探:以武陵民族地區為例[J].四川戲劇,2012(6):102-105.
[5]和艷,易娜,龍運軍.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化展示研究:以彝族(樸拉人)傳統文化保護區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1-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青島: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3:11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