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雯 周美杉 李佳格 韋玉姣 吳 杰
(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福利鎮的紅巖村,被列入第一批“廣西傳統村落名錄”,同時也屬于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之一。紅巖村地處桂湘兩省交界處,位于福利鎮東北部,與水頭屯村、洞池村、毛家村、白竹村同鄉,距當地鎮政府所在地4 km,距富川縣城21 km,驅車30 min即可到達。該村所在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農作物種類繁多。所屬縣城為富川,古稱“山國”,也是“中國長壽之鄉”,區域內有古民宅、古石墻、牌坊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
該村現有村民約3 000人,共500戶,人口大部分為漢族,操西南官話,粵語,七都話和瑤話。紅巖村大部是孔子后人,全村崇文尚教,自古人才備出。由于是孔子后裔,又是漢族聚居的村落,紅巖村重視村中子弟的教育,祖上修建三層樓高的源政家塾作為傳道受業的場所。在紅巖村中,各處可見“忠”字,可見其精神風貌的傳承。
紅巖村坐落于上園后龍山腳下,村旁是美麗的鳳凰山。紅巖村依山而建,整體呈南北走向,村前村后鳳山與凰山遙相呼應,村外有小溪潺潺。整個村子為“一帶六”格局——一條南北方向的古青石道,村內貫穿在6條古青石巷道,周圍有古民居分列兩旁。村內古民居保存相對完整,解放初開辟的思源古井、歷史悠久的古青石巷、裝飾繁復的馬頭飛檐古墻、四方天井民居、堅固的古寨石墻等等,都見證著紅巖村悠久民族特色文化傳承和古老的歷史軌跡,見圖1。

紅巖村根據巨石圍墻分為上圍、下圍和圍屋三部分,其中圍屋村被譽為“江南石城”的古寨,古村又叫做“圍墻屋”,因整村被這些巨石圍墻環繞得名。這些石城雖遭自然和人為不同程度的損毀,殘存下來的部分依然雄風猶存。據記載,從中原遷徙到石城的孔姓人家先民,為躲避戰亂和匪患,石城為附近山民避亂使用,自元代開始就建筑山寨,至清代咸豐年間便逐漸形成了石城古寨堡。如今孔家人仍有部分留在石城古寨里生活,其余的村民在上圍和下圍建起了新式的農村自建別墅。
紅巖圍屋村的古寨獨具特色。山寨的外圍選擇險要處用石頭砌有寨墻,寨墻上建有寨門、寨堡、射孔等,形成完備的防御體系。古寨內的生活設施十分完善。古寨方圓約2 km2,呈四方形。古寨四城門全是由經人工加工過的平整的石頭墻砌成,城內人行道是用自然石板鋪成的青石板路。據村民們介紹,村中的小道幾乎都是由幾米以上的長條青石板鋪設而成,這樣的石材十分完整昂貴,由此可見當時村子的雄厚財力。村中山民住房是成塊完整的片石砌筑的墻體,冬暖夏涼,見圖2。

據考,紅巖村始祖為孔玄貞,宣德時人。為了躲避戰亂和匪患,于明中期從福建遷入了富川。紅巖村始建于元代,而形成于明代,主要是漢、瑤民族聚居,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村中現存古建筑多為清代后期、民國初期。同時,紅巖村屬瀟賀古道支線走向途經之地,古往今來處于富川縣東北面湘桂互通的上風上水區位,故有富川東大門之美稱,見圖3。
如今,從富川至湖南江華白芒營鎮公路建成通車并穿越村前,讓這個古老的村落日益呈現出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后勁。

村中公共建筑有孔氏宗祠、源政家塾、紅巖小學、新建戲臺、學校操場等。村中建筑多數為后清、民國初期修建,多為硬山架檁,磚木結構。祠堂和家塾,是漢族聚落最為重要的公共建筑,在布局中通常延續“左祖右社”的古制,同時祠堂和家塾也是漢族聚落中宣傳教化思想的重要場所[1]。在紅巖村,祠堂位于村中紅巖小學校園內,正是呼應了這一說法。
位于紅巖村中部紅巖小學校園內,紅巖小學是村中唯一的小學。這里是村里的公共空間,同時也是村民休閑娛樂的地方。農忙時節,村民們還會在操場上鋪曬谷物。傍晚時分,村民們三三兩兩來到樹蔭下休憩和閑聊。一年四季,時光像小溪流水,在紅巖村里悠然而過,留下動人又神秘的故事和那些過往歲月的痕跡。
孔氏宗祠建于民國初期,據村民孔氏63代傳人——孔令進老人家的介紹,曾經的大門金碧輝煌,裝飾繁復,雕刻十分精美,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近年來村長走訪村中,根據年長村民的記憶繪制了古門樓的景象,計劃在近期進行重建,希望能重現孔氏宗祠曾經光榮繁盛的面貌,見圖4~圖6。

宗族祠堂一般位于聚落的最前列或者中心,以體現出宗祠在整個村落中的地位??资献陟粞刂休S線方向由院落組織兩進院落,整體為中軸對稱布局。入口一進為門廳,現已不存。
祠堂里供奉的是孔子,紅巖村是孔子的后裔,祠堂旁邊的墻上記載著整個紅巖村孔氏后人的家譜。建筑內部的梁架結構復雜精致,到如今仍然保存完好。
時至今天,許多村民都會在祠堂、家里或者路邊敬香、燒炮,以表達對祖先孔子的崇敬之情,并祈求年青一代學業進步。
傳統的漢族民居以院落為中介進行縱橫的組合,連接成一個復雜的平面整體以容納所有族系的成員。而在廣西地區,因為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適應南方自然環境的天井式地居建筑。廣西的湘贛式建筑分布于與湖南交界的桂東北地區。富川縣與湖南省接壤,因此多為湘贛式建筑。在湘贛系民居中,堂是漢族文化的中心,天井院落是整個空間的核心。因為具有調節氣候和生活功用,因此民居中的堂與天井庭院是最重要的空間[2]。
紅巖村的古民居大多是三開間,進門前設天井和照壁,天井兩旁設廂房,硬山擱檁結構,是典型的南方天井式民居。部分考究>的屋頂為硬山頂,山墻面有的飾馬頭墻或人字形飾翹角。雕刻精美的門上的紋飾已被破壞,但還是能看得出工藝的精湛,也顯示出了當年經濟實力。


明代進士家宅為兩層獨棟建筑,無天井,形制簡單、功能分割明確,在村中十分普遍。這種類型的民居廳堂居中而房在兩側,廳堂中央供奉神臺,堂屋兩旁分別為廚房和雜物房,堂屋后面有樓梯間,直通二層。二層布局大多相似,均為中央雜務空間,兩側廂房的布置。近年來村民多外出打工,又因老房子年久失修,大多不住人,房間用來堆積雜物,見圖7~圖9。
紅巖村部分無人居住的老房子,經過歲月沖刷之后已嚴重受損,部分坍塌,但從殘墻破瓦中依然能看得出當年房子輝宏的氣勢。為了保護這些老建筑,現在政府已經出資修復,旨在將富川瑤族建筑“飛檐翹角馬頭墻,玉題干欄萬字窗;三開二進一天井、門當戶對頂花祥”的獨特模式充分恢復,使之重現當年古村落宏偉壯觀的景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