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林 俊
(山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沁水中木亭互通連接線起點位于陽翼高速沁水中木亭互通出口處,終點位于原沁東收費站,接于省道坪曲線(S331)上,全長4.575 km,K2+892~K3+115段為填方路段,本項目設計采用一級公路標準,設計速度為60 km/h,設計中填方路基處路基填筑高度8 m以內,邊坡坡率采用1∶1.5,填筑高度8 m~20 m,邊坡坡率采用1∶1.75,在運行過程中本段出現了路面開裂,路基沉陷及邊坡滑動現象,路基沉陷最大深度達到了70 cm左右。
為評價該滑坡的穩定性,受建設單位委托,筆者所在單位對該段滑坡進行了詳細階段(一次性)的勘察工作。
沁水中木亭互通連接線于2009年3月完成施工圖設計,2010年10月竣工通車,本項目起點位于陽翼高速沁水中木亭互通出口處,終點位于原沁東收費站,接于省道坪曲線(S331)上,全長4.575 km,K2+892~K3+115段為填方路段,本項目設計采用一級公路標準,設計速度為60 km/h,設計中填方路基處路基填筑高度8 m以內,邊坡坡率采用1∶1.5,填筑高度8 m~20 m,邊坡坡率采用1∶1.75,在運行過程中本段出現了路面開裂,路基沉陷及邊坡滑動現象,路基沉陷最大深度達到了70 cm左右。
滑坡在空間上形成圈椅狀地形,滑坡后緣高程介于861.93 m~868.00 m之間,前緣高程介于839.51 m~856.11 m之間。滑坡平面形態簸箕狀,滑坡周界明顯,左右兩側邊界為一小型黃土梁,主滑方向約57°(北偏東57°)左右,滑坡軸線與路基基本垂直,滑坡前緣以老沁陵公路為界,滑坡后緣以中木亭連接線路基填土與原土接觸帶為界,滑坡軸線長近65 m,滑體寬度約225 m,滑體坡度在路堤段為30°~35°,其余段坡度為10°~20°,滑體總體上為兩側高,中間低洼,滑體東側發現2個泉眼,滑體北側發現1個泉眼。路基位于滑坡后緣,地表高程介于861.09 m~869.82 m之間,呈北低南高的趨勢,本段路基坡降約為4%。滑坡地形地貌特征見圖1。
2.2.1滑坡體
滑坡體勘探厚度為7.0 m~15.6 m,前部和后部薄,中部厚。路基的裂縫及路基東側小路的裂縫表明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
2.2.2滑坡后緣

2.2.3滑坡周界
滑坡周界幾乎為填土與原土界限,左右兩側邊界基本順著路堤排水溝,前緣基本平坦,剪出口不明顯。
2.2.4泉水
滑坡前緣分布兩個泉眼,1號泉眼水深0.2 m左右,出水量約0.009 m3/s;2號泉眼水深0.2 m左右,出水量約0.004 m3/s。
2.2.5滑坡裂縫
從調查情況來看,目前地表發現的滑坡裂縫主要分布在中木亭互通連接線上。另在老沁陵公路發現裂縫1組,G1組裂縫位于3號附近,主要發育有1條裂縫,寬8 cm~15 cm,裂縫走向319°左右,延伸長度約40 m,明顯錯落,最大落差為105 cm。在中木亭互通連接線路面共發現3組裂縫,G2組裂縫、G3組裂縫及G4組裂縫呈樹枝狀分布,部分裂縫貫通形成弓形,裂縫寬3 cm~7 cm,裂縫總體走向350°左右,延伸長度約78 m,錯落豎直位移介于5 cm~10 cm,水平位移介于10 cm~20 cm。滑坡裂縫,見圖2,圖3。

2.2.6滑動面(帶)
根據本次勘查結果,滑坡滑動面后緣位于路基填土內部,中前部與原始地面接觸,滑帶土均已經飽和,滑帶土具有明顯的擠壓或揉皺層理,局部基巖表面可見輕微擦痕,滑帶土厚度達到0.5 m~1.5 m。滑動面傾向東,滑面坡度介于5°~65°。對于該滑坡來說,滑動帶的鑒別標志主要為含水量的變化、擠壓或揉皺層理以及軟化等。
2.2.7滑床

2.2.8滑舌

按滑體組成物質分類,滑坡滑體由人工填土組成,屬于人工填土滑坡。按滑體厚度來分類,滑坡滑體厚度3.0 m~13.5 m,屬于中淺層滑坡。按運動形式分類,滑坡地貌呈上小下大,力學性質屬于牽引式滑坡。按現今穩定程度分類,滑坡屬于活動滑坡。按滑坡體積分類,估算滑坡體積約為1.3×104m3,屬于小型滑坡。
中木亭互通連接線K2+892~K3+115段的路堤填方厚度5 m~20 m,路基位于滑坡的后緣,且公路東側坡體高陡,具有很大的臨空面,為填土帶動其下坡積層沿基巖頂面產生變形提供了空間條件。
邊坡下伏基巖為砂質泥巖,形成相對隔水層,基巖頂面傾向臨空面,上覆碎石土和黃土透水性好,相對富水。使得巖土體在填方區與基巖頂面之間形成了含水層,當降水加劇后,巖土體達到飽和,形成貫通的滑帶。
勘查區受大氣環流和地形影響,區內降水少而不均,降雨常以連陰雨和暴雨形式出現,大都集中在夏季,冬季有凍脹,干濕交替和凍融循環,周而復始使得區內填方坡體松軟。
近年來此區域超常降雨,強降雨導致邊坡覆蓋層飽水,極大的軟化了巖土體的物理力學特征,降低了滑帶土的強度,加速了滑坡的蠕動變形。加之過路的大卡車動荷載引起蠕動變形,路面開裂以及滑坡后緣活動形成了下滲排水通道,加大了坡體土的自重,同時降低了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因此,滑坡再次發生蠕滑痕跡。
由于坡體的蠕動使路基不同程度變形,土體結構破壞,含水量增加,使得該層填土的強度降低,不同程度影響到路基的垂直變形,屬于路基的軟弱下臥層,對路基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
根據滑坡穩定性計算結果,現狀填土滑坡在不考慮地震力影響時整體處于不穩定~欠穩定狀態(穩定性系數Fs=0.97~0.98);現狀填土滑坡在考慮地震力影響時整體處于不穩定狀態(穩定性系數Fs=0.87~0.89);計算結果表明:地震因素對滑坡穩定性影響很大。
通過以上計算分析,沁水中木亭互通連接線K2+892~K3+115段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包括路基滑坡因素以及路堤填土(第①層素填土)強度不足因素,同時這兩方面因素都是由地下水排水不暢引起的,所以排出地下水是本工程治理的核心問題。路基病害防治工程措施建議如下:
1)在現有路堤左側排水溝地段,布置截水盲溝截住上游地下水;修復排水涵洞,以利于排出雨水。
2)采用抗滑樁對滑坡進行防護,采用黏土或灰土填塞路堤上的裂縫。
3)對路堤第①層素填土采取注漿加固措施,以提高路堤邊坡自身的穩定性。
4)路基病害在治理期間,應埋設固定觀測點,定期進行觀測,加強變形動態監測。
5)路基病害治理施工時,建議采用信息化施工,及時反饋施工信息,根據實際狀況進行設計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