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梅霞1,唐文林,張宏霞
(1.靈武市林木檢疫站,寧夏 銀川 750400;2.靈武市果樹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 銀川 751400)
靈武長棗是一個優良的鮮食棗品種,經過10多年的發展,靈武長棗業已成為寧夏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之一,成為靈武市棗農增收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但近幾年,我市紅棗種植市場疲軟,已開始出現了部分棗園撂荒現象,紅棗產業化發展已存在嚴重的危機感。加快紅棗產業化發展步伐,做大做強靈武市紅棗產業鏈,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發展面積與分布
截止目前,靈武市靈武長棗保存面積0.45萬hm2,主要分布在靈武市8個鄉鎮、4個農林牧場、7個公司(合作社)。年產靈武長棗1 800萬kg,年產值5 000余萬元。
1.2靈武長棗果品生產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靈武市大部分棗農管理棗園的積極性還是比較好的,棗園管理的水平也較高,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突出表現在棗園管理規范,產量高,每667 m2產鮮長棗1 500 k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25%左右。但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是鮮棗質量差。靈武市生產的鮮棗,大部分都是普通果。鮮棗本身質量就不高,個頭小,風味淡,再加上采摘、挑選、分裝等手續,造成包裝后的靈武長棗質量差別非常大,沒有包裝,沒有質量追蹤體系。這個原因主要是生產者與銷售者的不協調造成的,生產者對銷售者不負責。
二是品種單一,上市期集中。靈武市紅棗產業品種為靈武長棗,特別單調。成熟上市期特別短,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20 d左右的時間。
三是水肥基礎條件的限制對轉型升級造成很大困難。棗樹發展的方針是上山下灘,不與糧棉爭地。該地段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土壤瘠薄、有機質含量不足1%。有的地段鹽堿重,含鹽量達0.3%,pH值8.5以上。寧夏銀湖農林牧開發公司、靈武市一園公司、德森公司、綠源恒、大泉林場、白芨灘林場、寧夏中璽棗業公司等眾多長棗示范基地均存在干旱缺水,灌溉條件差的問題,不便于實施棗樹水肥一體化。
四是管理成本較大。靈武長棗是一個鮮食棗品種,比較嬌氣,粗放管理或者放任生長其產量非常低。管理環節主要有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控、懸田除草、施肥、灌水、采摘等方面,每年夏季抹芽10次左右,灌水5~10次,噴藥4~5次,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懸田5~6次。管理棗園每年每667 m2的費用大概在4 000元,光勞務費就在2 000元。
五是技術力量薄弱,技術措施不到位。許多棗園存在有樹形混亂、枝條角度直立、結果部位外移等現象。
1.3靈武長棗加工產品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靈武市果業開發有限公司最早生產出棗酒、棗醋、棗飲料,但是產品的產量很低。寧夏中璽棗業有限公司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來勢兇猛。2017年開發了棗飲料、鮮棗脆片、樹蔭棗3個產品。其中,加工新產品-鮮棗溜溜紅飲料,非常有前途,產品遠銷北京、天津、上海、福州、重慶、昆明等城市。其最大的好處是把鮮棗利用烘干技術進行保存,從而實現周年生產。僅此一項每年可消耗靈武長棗殘次果600 t。但靈武長棗加工產業起步較晚,加工企業較少,加工產品單一,這也是影響靈武長棗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1.4靈武長棗銷售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2017年靈武長棗銷售情況與往年有所不同。80%的靈武長棗銷往寧夏周邊方圓500 km范圍的陜西西安、延安、榆林、甘肅蘭州、慶陽、內蒙古呼市,青海西寧等地區,全國一二線城市高端市場銷量不足10%。銷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由于鮮棗質量的下滑,本應走高端市場的鮮棗逐步轉化為地段銷售;二是缺乏壟斷企業,商家相互壓價,收購價與銷售價無法控制;三是鮮棗保鮮困難,鮮銷期短,僅有20 d左右的時間,棗農紛紛將鮮棗集中上市急于銷售,造成了鮮棗收購價格快速下滑;四是電子商務平臺銷量太少。
加快構筑龍頭企業帶動、產銷結合、標準化生產、品牌支撐的高效紅棗產品產業體系,企業經營方式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修剪精細化、施肥有機化、病蟲防治統一化、操作機械化、產品綠色化、品牌化等,走高端發展之路;推進產業結構從以一般產品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為主轉變,闖出一條加快紅棗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2.1創新發展理念,改革紅棗產業發展模式
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小規模化經營轉變,實行產銷一體化。成立家庭林場,以標準化示范園為抓手,實行產+銷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有利于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有利于推廣新的科學技術,有利于機械化作業,有利于節約成本,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有利于效益的發揮。支持紅棗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國際質量標準生產、管理,打造名牌產品,形成生產、銷售、貯藏、運輸、加工、包裝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的扶持,使之成為產業發展的最終主體力量。
2.2高標準園區建設,科學化、標準化管理與栽培
靈武長棗生產對自然條件和栽植管理技術要求相對較高。高標準園區建設是科學化、標準化管理的基礎保證,科學化、標準化管理又是提質增效的根本。圍繞育苗、栽植、生產管理、貯藏運輸、產品分級包裝等各個階段,制定嚴格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嚴格實行標準化生產。
盡管鮮棗市場出現滑坡現象,鮮棗價格低下,棗農怨言較大。但是個頭大、品質好的靈武長棗,市場仍然受歡迎,售價還是保持在6元/kg。為此,根據當前紅棗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要生產高端產品。一個棗園,70%以上的棗子要成為高端產品,生產個頭大、口感好的優質果,走向全國一二線大中城市,實現優質優價。剩余近30%的低檔果及殘次果銷售至棗果加工企業。
2.3多渠道發展
首先,實行設施化錯季栽培。靈武長棗設施化栽培技術的發展已達10年之久,技術比較成熟,生產的鮮棗已成為全國上市最早的鮮食棗。頒布設施棗技術規程2個。通過不同模式,使鮮棗在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成熟上市,比露地提前4個多月。其次,用好低溫保鮮庫,打開鮮棗集中上市時間差,使得靈武長棗鮮貨供應期延長到8個月,減輕了銷售壓力。第三,靈武長棗自身品種實現更新換代,是個漫長的過程。可研發靈武長棗早、中、晚熟品種,試驗引進大果型鮮食棗新品種,對紅棗品種進行升級換代,解決鮮棗品種單一問題。
2.4強化科技支撐,推動轉型升級
當前產業發展缺乏高科技先進技術,缺乏高科技人才,缺乏高科技高標準示范基地。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其科技人員在品種調優、紅棗加工和市場研究中的作用,圍繞紅棗基地建設的關鍵技術環節,直接向棗農傳授實用、實效、通俗易懂的紅棗生產管理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示范、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承包、技術培訓。
2.5政府扶持引導
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推動和宣傳引導。一是加快品牌建設、建立營銷網點;二是對紅棗加工產品進行升級。加工企業是鮮棗產業的命脈,沒有加工企業,產業就會缺乏生命力。只要把靈武長棗殘次果收購加工了,商品棗的質量與價格就會相應提高了。因此要建議政府加強對紅棗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在靈武長棗加工產品的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推廣及新產品策劃營銷推廣方面增加投資,以開發更多的靈武長棗加工產品。三是借鑒陜西佳縣紅棗產業補貼政策,給棗農每667 m2經營補貼1 200元,要求修剪、施肥、鋤草,平均3年給完。減輕棗園管理成本,讓棗能夠感受到政府的溫暖。
2.6利用現代物流
一個產業要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物流和市場。物流是連接基地和市場的紐帶和橋梁。靈武長棗屬鮮食果品,在采摘后要在近短時間進入市場,才能保證鮮棗的品種特性和良好的口感。現代化物流公司、冷藏庫、電子商務平臺及靈武長棗綜合交易市場的建設,使全市靈武長棗可以最快速度進入市場,實現當天采摘,明晚便可抵達全國各大市場,最大限度保證了果品良好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