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林業工作站,陜西 西安 710082)
近年來,二斑葉螨對我國許多地區的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造成了嚴重危害。大荔縣冬棗每年以增加0.3萬hm2的速度快速發展,設施冬棗面積也在逐年擴大。2014—2015年二斑葉螨在大荔縣設施冬棗上持續發生為害,給棗農造成了巨大損失。為了摸清二斑葉螨在大荔冬棗上的發生規律,2016—2018年對大荔縣安仁鎮、雙泉鎮、范家鎮、許莊鎮等主產鎮的10個村的100多戶大棚冬棗進行了調查,初步掌握了其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有望對棗農有效防治二斑葉螨有所幫助。
二斑葉螨在冬棗上一年發生10~12代。土壤、枯枝落葉、雜草根際處、樹皮下、裂縫中和棗樹根頸處等地點是受精雌性成蟲越冬的主要場所,多呈網絲狀。當平均氣溫達10 ℃以上時,越冬雌性成蟲開始產卵。早春第1代卵主要集中在雜草上,10多天后開始孵化,20~30 d進入孵化盛期,并進入世代重疊。其繁殖速度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加快,進入猖撅為害期。據在設施冬棗上的觀察,二斑葉螨第1次為害期在萌芽期,主要表現為結網為害芽體,導致棗芽不能正常萌發。第2次發生高峰在開花初期,主要在5月上旬,二斑葉螨陸續上樹,一般先在樹冠內膛和下部的上為害,再逐漸向整個樹冠蔓延。第3次為害期在6月上旬,此期外界處于高溫干旱,更有利于螨類的滋生。為害持續時間長,發生期一般可延續到8月中下旬,10月份個體陸續發育停滯,但在溫度超過25 ℃時可重新開始進食,恢復黃綠色,11月后全部進入越冬狀態。
二斑葉螨為兩性生殖害蟲,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分別發育為雌雄蟲,一般產卵60~110粒,最多可達200粒以上。多集中在葉片背面主脈附近,并吐絲結網,群體數量較大時千頭以上聚集在葉端呈團狀。在設施冬棗上,由于樹體個體差異,其發育期也有所不同。
主要為害部位為葉片,為害初期葉脈附近失綠呈斑點狀,不斷擴大,直至葉片大面積失綠變褐。為害嚴重的葉面布滿網絲而脫落。2014—2015年在設施冬棗上形成為害后,造成花蕾脫落,導致棗園嚴重減產。2016—2018年,加強預防措施后,適當控制了發生為害的機率。
4.1發生初期對蟲害沒有認識清楚
2014年二斑葉螨在設施冬棗上發生初期時,由于孵化初期近圓形,大小僅0.15 mm左右,體色為白色和暗綠色。當密度大,或種群遷移前體色變為橙黃色。而第1次為害在萌芽前后,蟲的體色與葉的顏色接近,不易發現。等出現為害癥狀時,大多數棗農以紅蜘蛛防治,因此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
4.2用藥不當增加了其抗藥性,加速了其繁殖
二斑葉螨對一些常用殺螨劑如噠螨靈、阿維菌素等具有很強的抗性, 防效低于50%。近年來發現, 該螨對一些新的殺螨劑如三唑錫、唑螨酯等多次使用后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且用藥次數越多, 濃度越高, 抗性越強。2014年剛發生時,用三唑錫、唑螨酯等防治率可達85%以上,但在2015年,防治效果大大降低,棗農用藥量逐步增大,但表現為越防越多。同時加大用藥量增大了用藥的風險,而在5—6月份,處于設施冬棗花期和幼果期,大劑量的藥液產生了個別棗園焦花現象和幼果果面灼傷,造成二次為害。
4.3用藥時期的不當導致為害加重
由于廣大棗農在病蟲害防治中,重治輕防,而二斑葉螨在設施冬棗最早為害在萌芽期,此時大多數棗農預防蟲害主要以綠盲蝽、棗癭蚊為主,部分棗農防治螨類也主要以紅蜘蛛為主,不能做到有效預防,錯過最佳防治時期。等到發現了蟲害,防治難度加大,且藥劑要求嚴格。稍有不慎,會在棚內高溫高濕條件下造成藥害,嚴重時產生落花落果。
5.1人工防治
早春越冬螨孵化前,挖除根蘗,刮除樹干老翹皮,清理棗園枯枝落葉和雜草,集中燒毀或深埋;及時中耕,重點清除小旋花等闊葉類雜草。
5.2生物防治
主要是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或釋放捕食螨。
5.3藥劑防治
由于石硫合劑對大棚冬棗膜有腐蝕作用,因此設施冬棗不建議使用。因此萌芽前建議噴20%雙甲脒乳油1 200倍液、或已螨唑、選擇性殺螨劑對卵及若蟲進行防治。這兩次要做到樹上樹下全噴;萌芽后可用苦參堿、藜蘆堿等進行防治。其次,抓住害螨從樹冠內膛向外圍擴散初期,也就是在設施冬棗初花期進行防治。常用藥劑有聯苯肼酯、乙螨唑等。如果蟲害基數大,在幼果期依照花前的防治辦法再進行一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