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虎,楊東貴,李秉誠,王自科
(甘肅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30)
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做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從保護耕地、農產品安全、減少環境污染出發,使畜禽糞污變廢為寶,加大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優化人們的生活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甘肅省作為全國畜牧業大省,在人居環境、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甘肅省是全國的六大牧區之一,也是畜禽養殖大省,截止2018年底,全省共建成省級種畜禽場208個,其中種牛場43個、種羊場131個、種豬場26個,種雞場6個、其他2個,年可供應種畜禽7 000萬頭(只、套)。生豬、肉牛、肉羊良種化程度分別達到91%、80%和85%以上,肉雞、蛋雞、奶牛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2017年全省肉產量達到99.14萬t,奶產量達到41.04萬t,蛋產量達到13.83萬t,其中牛、羊、豬存欄量分別達424.31萬頭、1 839.89萬只、551.32萬頭,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64%,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40%,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以上[1]。畜牧業規模化、良種化、優質化、產業化、生態化得到穩步推進,隨著全省畜禽飼養量的增加,產生的污染物以及廢棄物逐年增加,年產生量接近億噸,已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甘肅省按照新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準確認識把握省情,以“特色是魂”“優質是核心”“安全是前提”“生態友好是基礎”的宗旨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即戈壁生態農業、旱作節水農業、糧飼兼顧型農業等創新性的適合甘肅省情的農業。為了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有效的改善、特色農業產業穩步發展、農民的經濟收入快速增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經濟綠色循環發展的目標,省委省政府結合甘肅特有的自然環境等實情,研發推廣節本降耗、綠色增產、循環利用等技術模式,制定了《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和《甘肅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在大力發展畜禽飼養的基礎上,旨在創新走出一條農牧結合、糧飼兼顧、草畜配套、種養循環、產加銷一體化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的循環農業發展之路,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綜合利用方面的示范點。當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全省畜禽糞污以及廢棄物還沒有完全處理利用,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優化區域生態布局,探索建立適宜當地的畜禽糞污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機制[1]。
2017年甘肅出臺了《甘肅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明確了禁養區、限養區、宜養區,就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以及廢棄物做了詳細的要求,為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保障,2018年出臺了《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結合甘肅實情,制定了六大循環農業模式,即根據氣候地理等特點的六大區域,為甘肅的畜禽養殖指明了方向。2018年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與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甘肅省制定了“1+9”配套政策,其中把畜禽養殖廢棄物及秸稈資源化利用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進行研判,為甘肅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甘肅省利用退耕還林、生豬家禽奶牛標準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資金,在發展畜禽養殖的同時,把標準化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尤其是糞污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支持養殖場改善廢棄物處理利用基礎設施條件,并有效、合理的規劃出宜養區、限養區、禁養區,從而使人畜分離,鼓勵養殖密集區域實行糞污集中處理。努力從源頭控制糞污生產量[1],通過生態承載力分析、區域環境容量分析、耕地容量分析和糞污資源化利用與環境效益及潛力預測等分析方法,提出了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路線及種養結合農田消納等技術措施。
在畜禽養殖方面,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制定出經濟高效、可持續運行的適宜本地發展的畜禽綜合利用技術模式,促進廢棄物就地變廢為寶,并指導督促養殖場(戶)和企業配套建設糞便和廢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同時強化養殖技術服務水平,指導養殖場(戶)采用先進實用技術,尤其是品種質量、飼料營養、畜舍建設、飼養管理、疾病控制等各環節提升畜禽養殖水平,建立了一批示范點,引導養殖主體開展沼渣沼液綜合利用、有機肥生產等服務,有效的解決了畜禽糞污和養殖廢棄物[2]。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域特點,形成了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的山地型高原地[3],其撂荒地面積較大,種植業與養殖業聯系不緊密,加上經濟落后,人們對環保的意識不強,目前沒有形成循環農業,畜禽產生的糞污沒有充分的利用,對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
甘肅省按照國家的政策以及本省的特點,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環保的政策,把畜禽糞污廢棄物做了詳細的要求,但是一些養殖場(小區)建設較早,配套設施不完善,對糞污處理還停留在直接還田的階段,現在要集中配套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加之場地等限制;還有一部分養殖場(小區)由于資金的限制,在建設堆糞池或者污水池時容量較小,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加,前期配套的糞污處理設施跟不上現在的生產。
甘肅省根據不同的地區推廣不同的糞污處理模式,即六大區域循環農業模式。但由于資金欠缺,一些地方還停留在“堆積發酵—還田”的簡單處理利用上,糞污中的營養元素流失較大;一些地區利用畜禽糞污加工有機肥,但由于營養元素配比不全、生產成本高等因素,在實際生產中沒有完全推廣開。
部分地區養殖場(戶)對畜禽養殖所產生的污染問題沒有充分認識,對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工作沒有意識,目前,還處于處傳統的飼養方式上,重養殖、輕治理,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思想仍然存在。對建設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還存在著可有可無的想法,認為養殖場糞便污水可用來施肥方式,通過出售干糞還能獲取收益,至于氣味和滲透污染意識的還不夠強[4]。有些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不規范,已建成的設施未正常運行,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畜禽廢棄物資源化有效利用是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必須解決好養殖業與種植業相適應的問題,基層組織與領導要加強指導,針對于當地的特點,結合市場資源、環境、農業種植、交通等對畜禽業種類、規模以及結構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加強養殖與種植業的緊密結合,真正實現“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種養對接”。
對一些建設較早沒有糞污處理的養殖場(小區)配套一定的資金,進一步完善糞污處理設施,對一些糞污處理能力較小的養殖場根據實際情況配套資金改造糞污處理設施或者根據已有的糞污處理設施減小飼養量,真正使養殖區實現糞污干濕分離、雨污分流、堆肥或能源化利用的標準化示范場。
繼續開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活動,讓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的重大意義家喻戶曉,讓各級各部門狠抓這項工作的信心和決心有效傳遞[5]。通過宣傳教育,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扭轉部分農戶工作依賴政府,且等且靠的舊觀念,激發農民群眾“戶戶行動、人人投工投勞”的參與熱情,引導大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將糞污資源化利用從典型示范轉到全面推開上來,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促使群眾意識不斷提高,良好生活習慣得到持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