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凌鵬
(成縣蠶桑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成縣 742500)
桑蠶的血液型膿病是病毒病的一種,又稱體腔型膿病,在養蠶過程中較常發生,屬于急性傳染病,危害大,多見于3齡后,尤其在5齡中后期到熟蠶期前后發生,給蠶農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直接影響飼養的數量和積極性。
桑園害蟲中很多都患有病毒病,病害蟲尸體、排出的糞便,污染桑葉都能使蠶發病。桑園中的野蠶、桑蟥等昆蟲的病毒病常通過桑葉等渠道與桑蠶互相感染而發病。桑園病蟲害不但影響桑葉的產量和質量,而且會造成多種蠶病的發生。
如果消毒不徹底不全面,蠶室、蠶具以及周圍環境中,就會留有病原的存在,再加上蠶具的重復使用,就會使病毒數量不斷增加,毒力增強,蠶感染病毒的機會增大,以致血液型膿病的發生。
一是蠶兒未及時擴座、勻座,蠶頭過密,相互抓傷,增加創傷傳染機會。二是眠期處理不當,未嚴格進行提青分批,不及時挑撿病蠶,淘汰弱小蠶、遲眠蠶,造成大量蠶重復感染。三是操作不規范,導致蠶兒皮膚受傷,病毒經傷口進入體腔引發血液型膿病。四是蠶農飼養過程中,對蠶沙處理不當,造成感染。五是桑葉未進行葉面消毒,直接飼喂,特別是夏秋蠶,食下傳染發病的幾率和風險會增大。六是在飼育中長時間受高溫干燥、高溫悶熱等不良條件的影響,會誘發引起發病。
生產中,由于發病齡期不同,表現出的癥狀各不相同。
發生在各齡的催眠期。病蠶皮膚發亮,遲遲不能入眠。隨病勢加重,急躁爬行,流出乳白色濃汁,死后尸體灰黑而腐爛。
在四至五齡盛時期發生較多。病蠶各環節腫脹,乳白色明顯如竹節狀,又叫竹節蠶,急躁爬行于邊角,流膿而死。
上蔟前發生較多。病蠶環節中央拱起,像算盤珠,身體異常膨大,體壁緊張發亮,死后尸體發黑皮破流膿。
血液型膿病的發生,既有蠶農思想上不夠重視,同時也有防病技術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因此,縣鄉蠶桑技術人員要定期到飼養村進行技術講座,加強蠶前、蠶中、蠶后的技術培訓和技術輔導,提高蠶農養蠶技術和防病水平[1]。
在桑園管理上,蠶農要杜絕“重蠶輕桑”的思想,要抓好桑園管理的每個環節,在防治病蟲害上,抓住有利時機,如春伐后或夏伐后,用藥劑噴霧樹身和地面,殺蟲效果好;晚秋蠶飼養結束,桑園自然落葉之后,結合清園,打好封園藥殺蟲非常重要;冬季結合冬耕,可殺死一些地下害蟲及蟲卵。
嚴格進行消毒,是預防血液型膿病發生和蔓延的主要技術措施。要把消毒工作貫穿于養蠶生產的全過程,做到全面、徹底、干凈地撲滅一切病原。在生產中,蠶農要高度重視消毒工作。消毒的每一步、每一個細節要按要求科學進行。藥劑濃度要準確,用藥量要足,噴藥要均勻,噴藥后保濕半小時以上,氣體消毒要密閉門窗,防止漏氣[2]。同時,建立健全衛生防病制度,嚴格執行,不打折扣。
小蠶集中共育是預防血液型膿病發生的關鍵措施之一。選用業務精、素質好、責任心強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小蠶集中共育,可確保發放給蠶農優質健康、生長發育強健的三齡蠶,為蠶農飼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是及時勻座、擴座,特別是夏秋蠶飼養中,要超前擴座,蠶頭稀放,良桑飽食。二是加強眠期處理,嚴格提青分批,防止大小蠶混育傳染。及早淘汰弱小蠶,發現個別病蠶,立即用蠶筷揀出投入石灰缸內,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座消毒。特別注意的是對四齡眠中提出的遲眠蠶另行飼養或淘汰掉,以防發病傳染。三是飼養操作中一定要細心,防止蠶體創傷,以免造成創傷傳染。四是葉面消毒不可忽視,尤其是夏秋蠶飼養,桑葉受污染程度大,因此,桑葉葉面消毒不能少。消毒液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液或2%的新鮮石灰水浸漬桑葉,5~10 min后即可取出,晾干后喂蠶[3]。五是科學處理蠶沙,保護好養蠶的大環境。在生產中,堅決杜絕蠶農隨意在蠶室周圍堆積蠶沙的錯誤做法,將蠶沙遠離蠶室。六是大蠶期加強通風換氣,防止長時間高溫悶熱的不良環境,誘發血液型膿病的發生。大蠶靠風,要防止悶熱現象的發生。一般采用排氣扇,開對流窗,加強通風換氣,夏秋季戶外搭遮陽網,地面撒石灰,蠶座上撒干燥材料等措施來防止悶熱現象的發生。七是科學給桑,做到大蠶期充分飽食,強健體質,提高抗病力。特別是夏秋蠶飼養,氣溫高,蠶座上的桑葉容易發蔫,不新鮮,蠶易發生饑餓現象,要適當增加給桑量和次數。一般早、晚多喂,中午少喂,喂時巧添水,即可降低蠶室溫度,又能補充桑葉水分的不足,提高大蠶食下率,使大蠶充分飽食,體質強健,增強抗病能力。
蠶桑生產中,添食克毒靈、膿菌清、大青葉合劑等蠶藥,能夠有效防治血液型膿病。可在四齡盛食期添食1~2次,在五齡第3 d后添食2~3次,以預防為主。如發現病蠶,應加大藥量連續添食,直到未見病蠶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