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龍
(甘肅省卓尼縣草原工作站,甘肅 卓尼 747600)
卓尼縣位于甘肅南部,甘南州東南部,地理位置北緯34°13′~35°10′,東經102°46′~104°02′。全縣總土地面積813.7萬畝,天然草原面積498.5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61.3%,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480.4萬畝,占草原總面積的96.4%。草地類型以灌叢草甸草場、亞高山草甸草場、高山草甸草場和森林草甸草場為主。卓尼縣境內大陸高原性氣候特征明顯,寒冷陰濕,冬長夏短,牧草生長期短,光、熱、水匹配不良,境內平均海拔在2 100~4 920 m之間,年均降水量580 mm,年均氣溫4.6℃,≥0℃積溫1 923.4℃~2 237.5℃,無霜期118 d。冰雹、霜凍、強降溫、暴風雪、洪澇等氣象性災害頻繁而嚴重。
全縣轄15個鄉(鎮),97個村委會,46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03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8.75萬人,占總人口的86.8%。農作物播種面積15.78萬畝,糧食總產12 502 t,油料總產4 213 t,農業增加值9 43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9.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 800元,農業是全縣農村經濟的基礎。
卓尼縣退化草場綜合治理示范項目在完冒鄉沙冒多和沙冒后兩村實施。該鄉是卓尼縣主要的牧業鄉之一,兩個行政村共有6個自然村,196戶1 192人,可利用草場面積58.6萬畝,平均海拔在3 000 m以上,氣候寒冷濕潤,年均氣溫1.8℃,晝夜溫差大,草場類型主要以亞高山草甸草場、高寒草甸草場為主。兩村以鼠害為主的退化草場面積達到38萬畝,占兩村草場總面積的64.8%。2008年末兩村各類牲畜存欄8.1萬頭(只)。牧養的主要畜種為牦牛和藏系綿羊,兩村牧民人均純收入2 523元。
補播改良草場1.2萬畝,鼠蟲害防治1.2萬畝。
嚴格按照草地補播技術規程、遵循人工捕捉技術、草原招鷹控鼠技術規范、C型肉毒梭菌毒素滅鼠技術規范、積極開展項目區前期植被及鼠害情況調查,繪制項目區作業設計圖,并按照設計圖組織實施。
3.1.1 招鷹控鼠技術 招鷹控鼠技術是利用草、鼠、鷹三者食物鏈關系,在鼠害草地上建立招鷹架招引鼠類天敵控制鼠害,以達到生物鏈中該環節的動態平衡。招鷹控鼠方法簡單易行,一次性投入,可長期使用、收益,可作為草地鼠害持續控制的技術措施之一。
3.1.1.1 鷹架設計與制作
材料: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鋼筋混凝土預制桿。高度:450 cm。
結構:鋼筋混凝土預制桿用Φ12的5根鋼筋(周圍4根、中間1 根),用C15砼澆筑而成,立柱(長×寬×高)20 cm×20 cm×450 cm的長方體,立柱用四根直徑1cm的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在鋼筋混凝土預制桿頂部制作一個十字形橫段,十字形各橫段長60cm,其中一個橫段用四根直徑0.5 cm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規格為10 cm×10 cm×60 cm,另一個橫段用扁鐵,規格長度為60 cm×厚度0.3 cm,供鷹休息、進食。
3.1.1.2 鷹巢設計與制作
每10個鷹架配置1個鷹巢,有鷹巢的鷹架規格為:高度:500cm。用C15砼澆筑而成,立柱(長×寬×高)20 cm×20 cm×500 cm的長方體,立柱用四根直徑1cm的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在鋼筋混凝土預制桿頂部制作一個十字形橫段,十字形各橫段長60 cm,其中一個橫段用四根直徑0.5 cm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規格為10 cm×10 cm×60cm,另一個橫段用扁鐵,規格長度為60 cm×厚度0.3 cm,在鷹架十字上用角鋼焊制六角形架子,兩對角之間的距離為0.7m,用草或柳條編制筐子,放在架子上固定,作為鷹巢。
3.1.1.3 鷹架砌筑或栽植
選擇安裝區域:設立鷹架應選擇地面平坦、開闊、離山及道路遠,草地植被稀疏、植株低矮、草地退化,鼠類危害較重的地段為佳。鼠密度較高,超過防治指標2倍以上的嚴重鼠害草地,首先采用生物、化學防治,迅速降低鼠密度,然后設立鷹架進行招鷹控鼠,鷹架栽植選點要通過GPS定位后做出平面圖。
鷹架砌筑或栽植:每個鷹架可以控制300~500畝的草原進行控鼠,所以每個鷹架間的距離為500~600 m,埋入地下部分為100 cm,夯實。
鷹架埋置:埋入地下部分的地基為(長×寬×高)60 cm×60 cm×100 cm,用碎石混合水泥澆筑而成。
鷹架編號:根據項目區不同地域編制注明鷹架編號。例如:卓尼縣完冒鄉:znwmx001。
3.1.2 人工捕捉技術
人工捕捉技術是用人工弓箭捕捉,適用于高原鼢鼠的滅治。捕捉時期為4~6月,下弓以陰天和微雨天最佳,晴天在清晨和傍晚為佳。人工捕捉以鼢鼠胴體計件,由技術人員對捕捉現場和數量進行監督檢查。
弓箭具體放置方法是:探找并掘開洞道,在靠近洞口處將洞頂上部土層削薄,插入粗鐵絲制成的利箭,設置觸發機關,待鼢鼠封堵暴露洞口時,觸動觸發機關將利箭射中身體而捕殺。
3.1.3 C型肉毒梭菌毒素滅鼠技術要求
C型肉毒梭菌毒素是一種蛋白質神經麻痹毒素,屬生物制劑,具有適口性好、中毒作用緩慢、不傷害鼠類天敵、無二次中毒、不污染環境等特點,環保效益十分顯著。目前,主要用于防治高原鼠兔等地面鼠,最佳施用時期為12月至次年2月,餌料以青稞籽為主,平均滅效可達90%以上。
毒餌的配制及保存:滅治高原鼠兔可選擇0.1~0.2%的劑量,即每公斤餌料用殺鼠素1~2 ml,用水80 ml,如配置1公斤含毒量0.1%的青稞毒餌,因為毒液用水稀釋,根據等價關系,1公斤凍干毒素等于1 000 ml,即殺鼠素:水:青稞=1:80:1 000(殺鼠素1 ml、水80 ml、青稞1000 g),每個洞口1~5 g,拌藥的次序是:將1毫升毒素加入80 ml水中攪拌均勻后加入1 kg青稞,再充分攪拌均勻,放置1 h后(放置過程中要攪拌3~4次),使藥液充分被餌料吸收,待配置槽底部無藥液,即可用。配制的毒餌應在低溫下存放,并在3 d內施完。但一定要注意:投餌后禁牧5~7 d左右,因此在滅鼠期間要注意家畜采食牧草,以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無論是地面鼠兔造成的土壤裸露地還是地下鼢鼠危害形成的土丘,適時補播是植被恢復的一項重要措施。
3.2.1 草種選擇 補播草種選擇當地野生的抗逆性較強的多年生禾本科優良牧草—甘南垂穗披堿草,播量為平均每畝0.5 kg左右。
3.2.2 地面處理 播前進行地面處理,主要有松耙,平整地面,清除石塊、雜物及枯草等。
3.2.3 種子處理 補播種子播前進行去雜,檢驗發芽率、發芽勢、純凈度、千粒重、生活力。
3.2.4 播種 播種時間以春季土壤解凍時為宜,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宜,播種方式以人工撒播為主,撒播后通過覆土鎮壓,待出苗時實行禁牧管理。
通過對退化草原進行圍欄封育,草原過度利用的問題將逐步得到有效解決,同時飼草料基地、人工種草等配套措施的落實,會大幅度提高飼草料的有效供給和貯備能力,靠天養畜的傳統生產方式將發生根本轉變,舍飼畜牧業比重的提高,可使天然草原的產草量提高21%~26%,優良牧草比例由40%~45%,提高到60%以上。經圍欄封育禁牧、休牧和補播改良的天然草原,預計畝增產鮮草65 kg,年增產鮮草78萬kg;每千克鮮草按0.3元計,年新增產值23.4萬元。同時,通過項目的實施,棚圈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牧草貯備量增加,品質改善,抗災能力增強,仔畜繁殖成活率達到95%以上,出欄率提高3~7個百分點,通過合理利用草原,畜牧業生產力會大幅度增加,草畜矛盾得到緩解,從根本上徹底變革粗放的草原畜牧業經營方式,使草原畜牧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達到草原生態和經濟效益有效兼顧的目的。
通過治理工程,進行草原補播改良和鼠蟲害綜合防治等措施,將使項目區“三化”草場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建設,草原植被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植被覆蓋度由63.5%提高到75%以上,天然草原的植被覆蓋度、優良牧草比例和草原初級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草場質量有所提高。可以扭轉天然草原持續惡化的勢頭,遏止水土流失,維護生態平衡,草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方面的生態功能將大大提高,恢復多種生態功能,使草原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對黃河上游地區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的環境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草原不僅是維系生態平穩的重要基礎,而且是農牧民維系生活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畜牧業是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通過項目的實施,將鞏固和完善草場承包責任制,加強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牧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增強發展后勁,有利于牧業增產、牧民增收,有利于草產業和牧區的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項目的實施,必將帶動牧民群眾對承包草場進行基本建設,加強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草原畜牧業向草畜平衡、集約化經營、科學管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