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顏虎
(靜寧縣畜牧獸醫中心,甘肅 靜寧 743400)
雞產業是靜寧縣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靜原雞”是靜寧縣的地方特色品種,充分利用這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靜寧雞(靜原雞)養殖為主的養雞產業,帶動貧困農戶大力發展特色生態養殖,不斷提升雞產業效益,提高貧困農戶增收能力,把雞產業培育成為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的畜牧業特色產業。
靜原雞又名靜寧雞、固原雞,主產區在甘肅省靜寧縣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現為固原市) ,而以靜寧縣的雞源多、品質好而得名。靜原雞年產蛋量平均124枚,最高可達218枚;產肉性能亦較好,是耐高寒氣候的優良蛋肉兼用雞種。
全縣現有存欄1萬套以上靜寧雞(靜原雞)育種基地1個,常年存欄靜原雞種雞近1萬套,目前種雞69周齡產蛋量從120枚提高到170枚,產苗數從105羽提高到120羽。全縣現有規模化養雞企業(合作社)49家,年均飼養總量48萬只,其中正常存欄量25萬只。
“靜寧燒雞”相傳源于唐代,配方考究,口感上乘,歷史悠久,久負盛名,已成為風味獨特的地方名優特精品食品,譽滿“絲綢之路”。1995年被國家經貿委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2000年被國內貿易部和中華烹飪協會評為“中華名小吃”。
靜原雞標準化生產推廣緩慢,龍頭企業雖然有一套成熟的養殖體系,但是企業的輻射帶動力有限,大部分散養戶為求利益最大化,只求體重大、出籠快,弱化了靜原雞的品質,嚴重影響了靜原雞標準化養殖的推廣。
飼養靜原雞的鄉鎮和村社大多地理位置偏辟,經濟條件較差。養殖戶對疫病防治掌握不全面,造成雞病難治、藥亂投等現象,經濟損失嚴重。農戶育雛的多數采用熱炕頭并用竹篩或舊紙箱來圍養,在處理溫度、濕度、通風三者之間關系時常常顧此失彼,只注重溫度而忽視通風換氣,或往往為通風大開門窗導致溫度下降太快,這樣極易誘發呼吸道感染、中暑等疾病時常發生,成活率底下。
靜原雞的提純選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近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但品種的整齊度、體型外貌、體重體長、肉質風味、產蛋量、料肉比等性能指標仍需繼續選育提高。由于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畜牧科研經費欠缺,靜原雞的種質資源保護和深度開發利用力度不夠,導致目前飼養規模不斷減少。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養殖污染環保壓力加大,人畜分離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遠離村莊的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用地需求也會越來越大,而多年來的農業用地規劃和基本農田劃分大多以種植業為主,林地利用、林下養殖沒有明確指導辦法,沒有把畜牧業包括靜寧雞(靜原雞)產業用地納入土地總體規劃,養殖用地問題突出,制約了靜寧雞(靜原雞)產業的發展。
按照“國家投入為引導,龍頭企業及農戶投入為主體”的原則,縣發改、財政、扶貧科技、農牧、畜牧等部門要圍繞全縣靜原雞產業發展,成立靜原雞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充分整合各類資金,精心策劃扶持項目,通過招商引資、鼓勵外出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等方式,吸納社會資金,爭取更多項目資金的投入。同時,依法加強對種雞生產經營的管理,規范生產、經營企業行為,切實抓好生產環節的種雞選優去劣工作,對全縣生產種雞實行掛牌生產,確保種雞性能及質量。
按照“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分戶飼養、配套服務”的原則,堅持多渠道、全方位增加投入,抓好靜原雞原種群繁育、飼料加工、動物防疫、技術服務、質量監測、信息網絡等體系建設。大力支持靜原雞龍頭企業發展,積極組建靜原雞養殖合作社,提高養雞農戶的組織化程度,面向省內外開拓市場,實施知名品牌帶動戰略,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
以靜原雞重點繁殖區和加工園區為發展重點,以提高規模效益為中心,因地制宜,逐步推開,進而在全縣構筑起以專業戶、專業村、重點鄉鎮為基本框架的適度規模經營格局。采取“以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方式,真正形成“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聯合體,以強扶弱,以大帶小,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服務。
靜寧燒雞加工以土種雞肉為原料,在繼承傳統工藝、保持原有風味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國內先進加工工藝,增強市場競爭力。發展加工業,加速畜產品轉化也是靜原雞一體化經營的一個重要環節,采取內融外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發展產品深加工,改變長期單一的銷售鮮活雞的狀況,提高靜原雞附加值,是實現畜產品多次增值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