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秀
(甘肅省通渭縣華嶺鄉畜牧獸醫站,甘肅 通渭 743305)
家畜外感癥是家畜感受外邪,引起畜體的陰陽失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失常所出現的一類病癥。該病癥由于疾病所處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及患病畜體素質的強弱等不同,其證候表現往往出現錯綜復雜,獸醫臨床常以陰陽為總綱,通過表里,虛實,寒熱來分析疾病所在臟腑的空間位置,再以衛氣,營血辯證從時間上的不同階段來歸納疾病癥候,從而選藥立方,治療才能獲得良好效果,現列舉典型病例,分述如下。
外感表證,它是家畜外感病的初期,治療表證要點當分清表寒,表熱,解除表證,祛除表邪,照顧兼證乃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筆者從事臨床治療工作中常遇到表證證候俱在,經過西藥治療和灌服中藥發熱仍延續數日不退,大便三四日未見,舌苔黃厚,肚脹,小便黃,辯為表里兼病,用清熱解表通腑方劑,發熱速退,此里熱癥已明,如果仍按表證治療,不管內熱腑實情況,該下不下,轉為它病,由此,對病變部位必須認清。
病例:2003年9月25日,牛山村 菜溝社黑騾一匹,前來醫治。主訴:患畜五天一直發燒不退,體溫在39.2~41.2℃,騾子喜歡走到太陽下站立,精神沉郁;少食、少飲,本社獸醫用青霉素560萬單位,鏈霉素200萬單位混合治療三天,效果甚微,后又經他醫用白虎湯加蒼術等溫化滲濕中藥,發熱仍不解。10月1日上午邀診,檢查,病畜體溫39.6℃,精神不振,呼吸急促,口渴,喜飲水,苔黃脈數,小便赤黃、短,大便偏稀薄臭而量少,辯證屬于表寒未解,誤下以致邪陷陽明引起的熱痢,因此瀉下之物臭穢,里熱上蒸于肺而氣急。治療以外解肌表之邪,內清腸胃之熱。選用:柴胡50 g、淡豆枝50 g、葛根50 g、黃芩30 g、大青葉30 g、黃連30 g、甘草20 g,研細末,用開水沖藥侯溫罐服,藥后見畜身微汗,熱已退,檢查體溫37.8℃,食欲,飲水增加。繼之用:柴胡25 g、半夏30 g、黃芩30 g、麥芽30 g、神曲40 g、蒼術25 g、厚樸20 g、通草15 g、薄荷g,又灌一劑,來調理,體溫正常,食欲恢復,病愈。
對于家畜易感表證,許多養殖戶所不重視,自購安乃近,柴胡,青霉素,中成藥銀翹散,或用一些民間單方,如此治愈者很常見。但有一些表證遷延日久,或反復發作,經中藥,西藥治療數天而不愈者。對于反復發作的這類表證,中獸醫多認為氣虛,常用玉屏風散加減治之。筆者在獸醫臨床多年見氣虛者少,而陰虛者較多,氣虛者易感風寒,以玉屏風散治之,而陰虛者易感風熱,用玉屏風散治之則無效,氣虛則衛外不固,易感風寒,人皆知之,陰虛者易感風熱之邪,人多疏忽,陰虛內熱之畜體,感受風熱之邪,只去其風熱,不益其陰,則風熱流戀不去,所以久治而不愈。筆者依據此證情,常用滋陰而去風熱之方,達到扶正攻邪,用之多效。即:大青葉60g、白茅根60g、蘆根60g、玄參35g、知母30g、桑葉30g、菊花30g、薄荷30g、甘草15g。本方為成年中等體型患畜的用量。
病例:2005年11月3日,善馬村大路社的一頭灰色騾子已病數日,畜主前來診治。檢查:患畜精神沉郁,被毛干焦,體瘦肷吊,糞球干小,眼角處有眼屎,流淚。主訴:已請村獸醫注射青霉素,柴胡,安乃近兩天,則注射針劑的這幾天效果明顯,不到兩天又復發,慢草十多天。舌色稍紅,聽診:呼吸14次/分,脈搏43次/分,正常,體溫38.6℃,偏高,診斷為陰虛風熱表證。即用上方一劑,次日騾稍有精神,食欲,飲水欲增加,繼之用上方加減,大青葉40g、蘆根40g、玄參30g、知母25g、桑葉25g、菊花25g、薄荷25g、大黃30g、三仙各30g,一劑,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第三日痊愈。后電話回訪,再無復發。
家畜外感濕邪疫毒,內傷飲食,導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表現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等。筆者在臨床實踐工作中,對里急后重明顯,諸藥無效者采用芍藥湯靈活加減,重用桔梗。其方如下:桔梗100g、白芍60g、檳榔50g、(孕畜不可用),茵陳50g、黃連40g、萊菔子60g、銀花60g、枳實30g(體壯的患畜)或枳殼40g(體弱的老齡患畜),當歸30g、生地60g、元胡35g(孕畜生不可用)甘草20g。次方量為500 kg斤左右的成年家畜。本方以桔梗為主藥重用,靈活用其升極必降之意運用中獸醫理論,桔梗入肺,肺與大腸相表里,重用桔梗,上竅開而下竅瀉,有利于濕熱之邪有去路,升為降用。便膿血明顯者,再加蒲黃45g、地榆80g,涼血止血,收斂瀉大腸之火。
病例:2005年10月13日,梁區村一頭五歲黃牛患病。主訴:該牛腹瀉三天,食欲減少,喜飲水,鄉村獸醫用黃連素,慶大霉素注射兩天,灌服白頭翁散兩劑,一天一劑,無效。10月16日上午求診。檢查:患牛神疲乏力,無食欲,喜飲水,體溫39.2℃,偏高,口色黃紅,苔黃厚,脈細數,大便腥臭加膿血。筆者用上方,共為細末,開水沖,候溫灌服,第二天,體溫正常,糞便成型,膿血減少,有食欲,飲水減少,照上方又灌服一劑,第三天,飲食欲恢復正常,糞便已正常。囑畜主近兩天少喂精料,待一周后,草料飼喂正常量。
大凡外感久咳者,都內有郁熱;不論是風寒或風熱,其治法必須既解表證,又清里熱切忌斂鎮而強制其咳,否則留澀其痰,必致久咳不愈。筆者自擬一方,以解郁,宣通肺氣為主,因為無論寒熱,肺氣不宣通,故致咳嗽,一得汗出,皮毛通而肺氣通,其咳即止。
藥用:麻黃15g、白前25g、前胡25g、杏仁25g、黃芩25g、甘草20g、荊芥20g、防風20g、連翹20g、川貝母20g、桔梗20g、蘆根20g。在此方中麻黃不宜多用,用麻黃引邪外出,即有“久郁發之”之意,再配以黃芩再邪得外出,內郁熱得以清解。
病例:2006年3月8日,老站村王某飼養的一頭黃色秦川牛,因長期咳嗽,經鄉村獸醫中西藥治療多次不愈,前來求診。經檢查,患牛被毛粗亂,型體消瘦,精神較差,間隔地咳嗽幾聲;飲食欲偏少,呼吸是25次/min,脈搏是62次/min,體溫38.5℃,稍高,瘤胃蠕動音較弱,反芻減少,每分鐘不到1次,鼻鏡干燥無汗,口津液量少,偏干,舌苔薄黃,脈弦。以上方加減治療,加柴胡25 g、枳殼35 g、陳皮35 g,共三劑,每天一劑。第五天后咳嗽停止病愈,精神食欲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