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宏,唐春霞*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技術推廣站,甘肅 定西 743000)
定西市安定區草畜產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建立起了較為穩定的飼草料基地,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以“種草-養畜-加工-糞污資源化利用”的全產業鏈生產和生態循環發展模式,產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三化”發展水平逐年提升,草畜產業已發展成為當地經濟轉型升級、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之一。
將規范化圈舍改建作為推進“封山禁牧、發展舍飼養殖”的有效載體全力推進,累計建成牛羊標準化圈舍7萬間512萬m2,可飼養牛羊90萬頭只,全區95%以上的牛羊養殖戶擁有了規范化圈舍,牛羊擁有了“冬有暖棚、夏有涼棚、常年有補飼槽和運動場”的生存環境。配套牧草加工機械1.51萬臺,建成青貯池1.65萬座56.2萬m3。規范化圈舍的普及和設施設備的健全推進了牛羊舍飼化養殖,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修復和改善,全區100多萬畝天然草原得到有效保護,草原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0%以上。
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作為新時期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有效載體,將規模化養殖作為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面來抓,創建省部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10個,市級標準化示范場20余個,發展飼草種植大戶3 000多戶,組建草牧業專業合作社共300多家、培育飼草加工企業30多家,養殖大戶累計達1.8萬戶,養殖專業村73個,規模化養殖場300多個,家庭養殖場286個,飼養各類畜禽158萬頭只,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5%以上。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安定區草牧業邁入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中堅力量,對繁榮該區農村經濟、促進草牧增效、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把優質畜禽引進作為提升養殖質量的主要手段,先后引進小尾寒羊、湖羊等基礎母羊10萬余只,薩福克、杜泊等優質肉用種公羊5 000余只,引進秦川、西門塔爾等基礎母牛1萬余頭,逐步壯大了良種隊伍;建成薩福克肉羊育種基地1家、良種肉牛原種場1家,培育省級牛羊繁育場5家,市級牛羊良種繁育場15家,牛羊擴繁場10余家、區級良種繁育戶遍及全區19個鄉鎮,良種牛羊年繁育能力達到10萬余頭只以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安定區良種供應不足的現狀;全區牛人工授精改良點35個,每年授配改良牛2萬余只,全區牛羊良種化程度達到80%以上,規模養羊戶的良種化程度達到100%。
堅持“立草為業、以草帶畜、以畜促草、草畜并舉”的原則,在推動草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配套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全區各類畜禽飼養量由2010年274萬頭(只)增加到347萬頭(只),年均增長4%。特別是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快速發展,基礎母羊存欄由2013年的戶均3只增加到7只;牛飼養量由2010年7.2萬頭增加到11萬頭,年均增長7.5%,呈穩步增長趨勢,草食畜比例逐年增加,打造草畜一體化示范基地300多個,草畜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
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統籌發展,積極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把糧食作物與飼用作物同等對待,并按照“生態優先、立草為業、以草帶畜、以畜促草、循環發展”的發展思路常抓不懈,全區“糧經飼草”四元種植結構格局基本形成。飼草加工企業精細加工配送草品、牛羊養殖企業精心負責飼喂牛羊、畜禽銷售加工企業專心拓展市場,畜牧業內部結構逐步細化,分工更趨合理,草食畜由“生存型、生長型”向“需求型、營養型”轉變,出欄率增長較快,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近年來,全區畜牧科技推廣工作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需求,以辦培訓、引良種、搞試驗、建示范、抓推廣為主要內容,加大了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提升了產業發展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全區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場17家、科研試驗基地4個、工程研究中心6處。著力與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中科院蘭州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進行全方位技術合作,獲國家專利5項,起草制定的8項青貯裹包甘肅省地方標準填補了國內青貯裹包技術標準的空白。科技助推產業升級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受傳統觀念影響及技術推廣有限,圈舍改擴建、疫病防治等畜牧養殖的常規技術不能普遍使用;多數規模養殖場、企業配備有專業技術人員,但占比少、技術側重點各有不同,牛羊繁育、雜交改良、人工授精、飼草料加工利用等單項成熟技術不能集成配套發揮實效;受技術、資金、觀念等影響,胚胎移植、同期發情、營養調控等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仍顯緩慢。
一是現有的技術力量和隊伍存在著年齡老化、知識匱乏、技術落后等問題,難以滿足草牧業發展的需求;二是從事畜牧業的人員尤其是貧困戶大多數年齡偏大、知識面窄、信息來源有限,對新技術的接受、消化、運用存在困難,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科技養殖推廣效應不顯著,影響養殖效益。
受資金和技術限制,信息平臺建設滯后,與市場對接不及時,對實際生產指導意義不突出。經營主體缺乏科學的生產、管理、經營理念,信息市場知曉率低,規避市場風險能力弱,生產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場效益不高,農戶利益得不到穩定保障。
由于部分畜禽養殖從業人員環境保護意識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意識淡薄,加之糞污無害化處理成本偏高,設施設備和技術力量缺乏,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已經成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
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技術服務、市場運作的思路。一是出臺用地優惠政策,將收儲、加工、倉儲物流用地納入設施用地管理。二是在融資政策上出臺對龍頭企業的特惠政策,主要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采取貸款貼息的辦法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三是出臺支持產業發展的引智政策。積極吸納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技術力量融入到產業開發的各個環節。四是建議加大資金投入,對糞污治理實施財政部分補助,實行養殖業糞污治理與城市污染治理一樣納入基礎設施給予支持。
采用“公司+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產業聯合體發展模式,著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草畜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中介紐帶作用,充分調動千家萬戶生產積極性,走龍頭開拓市場、新型經營主體靈活經營、示范帶動農戶廣泛參與的路子,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以項目建設為依托,大力開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按照“五化”標準創建標準化示范場;對現有的養殖場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進行標準化改擴建;推進標準化養殖技術培訓及服務,提高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
按照高新術抓引進、關鍵技術抓突破、常規技術抓推廣、實用技術抓普及、綜合應用出效益的思路,依靠科技創新,提升草畜產業發展水平。一要走出去學習高新技術,引進來高新技術人才或請進來高新技術專家進行培訓指導。二要加快關鍵實用技術推廣普及。三要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大培訓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創新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延長服務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