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剛,汪 旭,左愈臻
(甘肅省清水縣畜牧獸醫局,甘肅 清水 741400)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全縣有天然草原3.11萬hm2,人工草原2.67萬hm2,森林面積廣闊,植被蓋度好,蜜源植物分布廣泛,品種多樣,豐富的森林資源,濕潤的季風氣候,獨特的自然條件,寬松的政策環境,為清水養蜂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養蜂具有投資少、風險小、價值高、見效快、勞動強度低的特點,是助農增收的一個短、平、快項目,也是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從2017年開始,清水縣委、縣政府適時做出了“萬箱蜜蜂扶千戶精準脫貧行動”的正確決策,整合投入資金650多萬元,大力扶持貧困戶發展中蜂養殖產業。截至目前,全縣養蜂總量達到16 800箱,其中:2017年,2018年扶持貧困戶發展養蜂650戶,免費發放中蜂6 500箱,發展專業協會3個、集中開展養蜂技術培訓4期,培訓貧困戶650人次。在秦亭鎮全莊村建成集觀光旅游、養蜂體驗、示范培訓為一體的生態養蜂體驗園,探索發展“互聯網+養蜂+旅游”模式,延長中蜂產業鏈條,助推產業發展。預計年產蜂蜜近1 200 t,蜂蜜、蜂膠、蜂王漿、花粉等各類蜂產品年產值近3 000萬元,“甜蜜事業”的發展大力推進了全縣脫貧攻堅步伐。
縣委、縣政府對中蜂產業發展建設高度重視,成立了中蜂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著力研究謀劃中蜂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策略,協調解決產業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把中蜂產業扶貧的工作內容納入全縣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實行嚴格定性定量考核,有力地促進了中蜂產業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2017年以來,爭取到位縣級財政涉農整合扶持資金650多萬元,大力扶持貧困戶發展中蜂養殖產業。提出了“萬箱蜜蜂扶千戶精準脫貧行動”發展中蜂產業、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清水縣中蜂產業年度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將享受扶持政策的對象全部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蜜蜂發放到戶后,組織技術人員立即跟蹤技術服務,對貧困戶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確保貧困戶掌握養蜂技能。同時按照省上統一部署,將蜜蜂列入養殖保險品種,每群(箱)承保500元,費率8%,以上工作的落實,保護了貧困戶的利益,增強了貧困戶發展養蜂產業的積極性。
針對部分貧困戶不具備養蜂條件和能力,難以掌握養蜂技術的現狀。一是狠抓專業合作社建設。通過甄別,篩選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有社會責任感的鄉土能人擔任合作社理事,達到了新建的合作社有輻射、能帶動、可示范。二是對無能力養蜂的貧困戶發放的10群蜂,結合“三變”改革由專業合作社代養,合作社每年為貧困戶新增10群蜂,收益歸貧困戶所有,其余新增的蜂群收益歸合作社所有。三是擴大內需,保障貧困戶養蜂效益。不再外調蜂群,把貧困戶新增的蜂群統一進行收購,發放給新增扶持的貧困戶,既保證了貧困戶當年的收益,又擴大了全縣貧困戶的扶持面。四是依托各村建立的電商平臺、微商平臺、電視、互聯網等媒介,全面宣傳清水中蜂甜蜜事業發展狀況,拓寬中蜂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貧困戶蜜蜂的銷售問題。
對扶持發展養蜂的6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邀請甘肅省養蜂研究所的領導專家,分三期進行了集中培訓,使貧困戶學習掌握養蜂技術,提高科學養殖水平。正在搭建縣、鄉(鎮)、協會、合作社四級技術服務體系,確保技術服務保障到位。
一是項目戶文化程度低,掌握技能較慢。二是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形成完整的技術服務體系。三是未建立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四是養蜂受氣候影響大,蜜源植物流蜜情況較大,收益不穩定。
以縣級畜牧主管部門為主導,培養或引進一批養蜂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定期技術指導培訓,以鄉鎮畜牧中心為主體成立養蜂指導站,承擔本鄉鎮的養蜂技術指導工作,相關村成立養蜂合作社,讓真正有技術,善經營的養蜂能人擔任社長,吸納愛學習,養蜂積極性高的蜂農為社員,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提高養蜂業經濟效益。
在種植小雜糧等經濟作物的基礎上,鼓勵貧困戶擴大茬蕎種植面積,在夏收后適地復種茬蕎,這樣既有較高的茬蕎收入,又建成了具有特色的蜜源基地,生產出市場青睞的蕎花蜜,為全縣蜂業發展提供蜜源保障。
繼續靠實鄉鎮政府責任,對貧困戶養蜂項目明確分管領導,形成貧困戶、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幫扶干部負責機制,建立責任可追究機制,做到有人問,有人管,聚集各方力量,發展中蜂產業,爭取貧困戶早日脫貧,早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