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
近幾年,改善營商環境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十分關注的問題。什么是營商環境?凡是企業在任何一個城市投資和經營,所面臨的經濟、社會、法律以及政府行為的影響或者干預,都能被認為是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雖然國際上有營商環境指標評價體系,但其實真正評價營商環境好壞,看看企業投資增長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就大致可以有個判斷。
前幾十年,絕大部分城市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看重的是優質的地塊、良好的基礎設施、便宜的地價、政府的稅收優惠以及各種形式的政策刺激等。企業家如果要到地方去投資,不僅僅會受到熱情接待,甚至當地可以把優惠條件說得天花亂墜。但是一旦企業進去,就開始實行“關門打狗”,各種優惠變成了“吃拿卡要”。隨著法治的逐步完善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傳統招商引資模式已經不靈了。因此,從改造營商環境入手,優化企業投資和經營的社會、經濟、法律及行政環境,應是當前城市招商引資的“法寶”。
如何塑造營商環境?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的各項舉措已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反腐解決了政府官員的“吃拿卡要”。完善法律體系,治理失信等措施,大大改善了企業經營和處理市場糾紛的法律環境。以互聯網、信息化為基礎提高政府辦公效率的各種行政審批一體化改革,在全國各類政府機構已經全面鋪開。各級政府轉換執政理念,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政策已經逐步深入人心。條件和時機基本成熟,當前重點要解決的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要轉換觀念。實現從提供優惠條件到提供優質服務的轉變。過去招商引資想的都是“談買賣”,我給什么條件能把企業引來投資。現在是要講服務,要在同等條件的基礎上,以城市的服務效率取勝。管理資源分配與做好服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理念,前者是動口,后者是要腿勤、手勤、眼勤。只有觀念轉變了,服務質量才能通過“勤”來提升,避免懶政。
要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充分運用互聯網,建立全新的政府城市治理和服務體系。打破部門壁壘,簡化各種管理和服務程序,打通數據封鎖,開放政府的信息體系等,讓企業不再為各種審批事務煩惱。
要尊重市場規律。營商環境的改善,要注重利益關系的調整。在城市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各項社會服務內容中,把更多的事情交給市場來做。避免由政府經辦的企業與民營企業因利益發生沖突,進而造成對市場的破壞。要正視新經濟體系建設,給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平臺開放和包容,讓子彈飛一會兒,而不是根據管理者主觀好惡強行禁止。
改善營商環境,還要涉及信用和法律體系的建設,也關系到如何根據國情借鑒國際經驗。但是對于中國來說,營商環境改善的重點,還是在于觀念轉變和制度建設,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已經習慣于管理和資源分配的工作方式。如何放下“官”架子去學習更為精細和柔性的服務方式,還需下大力氣,特別是地方領導善于以身作則,抓好改善營商環境的典型。▲
(作者是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
環球時報201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