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瓦白墻的巴山新居、星羅棋布的現代魚塘、整齊排列的圓黃梨樹、辛勤勞作的秧田村民、絡繹不絕的外地游客……站在巴中市巴州區曾口鎮秧田溝村村頭,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新農村畫卷映入眼簾。可誰會想到,五年前秧田溝村還是一個貧困發生率高達15.9%、村集體經濟異常薄弱的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村。
“這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盤活土地資源帶來的新變化。”秧田溝村主任馮濤一語道破問題的關鍵。
明確所有權 集體有了凈資產
一直以來,改革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鑰匙”。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如何確保人走地不荒?如何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巴中市巴州區從未停止探索。
2014年以來,全區依托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點,堅持“四條底線”,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積極探索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通過固定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盤活經營權,為全區加快精準脫貧、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動力支撐。
為了有效激活沉睡資源,巴州區按照“能確就確、應確盡確”的思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為重點,全域推進農村產權“多權同確”。土地、林地、水利、房產等11類產權得到明確,價值6.7億元的農業資產全部移交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有了凈資產。
秧田溝村就是改革受益村之一。2015年,秧田溝村6個村民小組分別領到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如何用好這個合法憑證,體現所有權價值?針對“集體土地所有人依法對集體土地享有占有、收益和處分權利”的規定,秧田溝人動起了心思。按照“分社核資、股權同價、整體運行”的思路,秧田溝村組建了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將涉地集體所有權與財政扶貧資金打捆,建成80畝水產養殖基地,并按6:3:1比例分別確定集體權益股、涉地農戶保底分紅股和貧困戶優先股。2018年,全村集體經濟實現凈增資7500余元。
不僅如此,秧田溝村還針對確權頒證航測后新增耕地所帶來的“人地矛盾”和利益分配不均問題,創新采取“增加面積的土地流轉前,承包農戶代為耕種并享受地力補貼;流轉后,所得收益80%平均分配給農戶,20%留歸集體”的辦法妥善解決,贏得了村民的廣泛認同。
綱舉目張,承包土地所有權不僅讓114個貧困村發展了產業,還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截至2018年年底,全區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突破6562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5萬元及以上的村達到62個,占總數的15%。
穩定承包權,農民吃上“定心丸”
走進巴州區清江鎮巾字村,嶄新的柏油馬路直通村里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園內果樹成片,職業農民正忙碌著……
作為新村建設和發展的親歷者,村黨支部書記譙輝宗十分感慨:“這些年,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從以前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住新居開小車,真是想也不敢想”。
“20世紀90年代,我在外打工看到浙江等地很多村莊都搞服裝加工、大棚基地等產業,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當時我就想,老家什么時候也能像這樣,該有多好啊。” 譙輝宗回憶道。
通過多方努力,2014年巾字村引進了四川盛澤源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特色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召開村民大會征求意見時,因對土地流轉這個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大部分村民持反對意見。大家認為,把土地租給老板,時間久了土地就成別人的了。
巾字村面臨的問題不是個例。為了讓農民吃上“定心丸”,巴州區以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為關鍵,確實權、頒鐵證,9.8萬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頒發讓農民不再被土地束縛,并開始享有更多資產權利。特別是對投資規模較大、生產周期較長的產業業主流轉取得的土地,巴州區探索突破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期限,將流轉時間確定為30年,對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實現形式進行大膽實踐。
著此一子,滿盤皆活。現在巾字村及鄰村環嶺村3000畝土地全部流轉給現代精致農業,投資3億元建成集農村電商、旅游休閑、鄉村民宿、農事體驗、戶外運動、特色種植、農科研發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僅去年,就接待游客15萬人次,培訓實用人才1000余人次,就業帶動村民戶均增收3000元。
園區建好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回鄉創業,村子也變得熱鬧起來。園區推行的“公司+合伙人+訂單”“公司+職業經理人+專業合作社”等模式,吸引了楊秀棟、王樹剛等優秀青年回鄉開辦農家樂或分包產業作業。
放活經營權,“三農”融資不再難
“腳下有地、心中有夢,但經營無權、手里又差錢”,面對制約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巴州區凌云鄉何家坪種養專業合作社社長吳小松感到束手無策。
吳小松是當地有名的果蔬種植大戶。過去,農業產業貸款非常難,抵押物和擔保人都少不了,審查環節又多,而且放貸時間長、額度低。因此,大家沒條件擴大土地流轉搞適度規模經營。
為了放活土地經營權,解決好農民創業中常常遇到的貸款難題,巴州區早在2015年就創新頒發土地流轉經營權證、特色農業所有權證等土地經營權派生物權。三年來,全區共發放土地流轉經營權證355本、林地經營權流轉證81本、農業特色所有權證203本。
同年,乘著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巴州區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東風”之便,巴州區再接再厲,采取統一建立評估體系、登記平臺、交易市場、風控機制等措施,與農商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合作設立專項基金,千方百計促使實現土地經營權在市場可交易、在銀行能抵押,真正激活農村土地的資本屬性。
“去年底,我們合作社拿著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向農商銀行提交申請,100萬元的產業發展貸款資金開年就打到了賬上。”吳小松一邊給工人結算工資一邊高興地說,“現在,我們每天的出貨量都很大,生意越來越紅火”。
截至2018年,巴州區共向200余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350筆共3.5億元,財政貼息260余萬元,推動農業總產值實現5.6億元,同比可增長6.85%。
“在巴州區,農業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已不再是難事,也不用再擔心農民怕業主‘跑路、業主怕農民‘難纏、政府怕無限‘兜底的問題了。”巴州區農村改革試驗區負責同志說,“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推進,讓農村土地特別是宅基地‘三權分置等改革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抓手”。(作者單位/李佩璇/巴中市委組織部;劉智強/巴中市巴州區委政研室主任;向禹/巴中市巴州區委農改辦)(責編/謝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