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財政廳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胡興旺:
對“延津模式”以下幾個方面印象深刻:一是新,理念新、行動新、舉措新、產品新。二是高,服務水平高、效率高、客戶評價高。比如在普惠金融驛站調研時,我問一位老鄉領取財政惠民補貼資金是否方便,他評價很高:不信神不信主,就信黨和政府。三是信用評定加深了與客戶之間的關系,增強了信任度。在信用評定過程中,農商行不僅宣傳金融知識,還有農業知識、科普知識,這是提高公民素養很好的渠道和方式,可以積極幫助客戶進行財務管理、為產業發展出主意想辦法等,服務細致周到。四是農商行突出了與黨委政府同心同向,圍繞中心,把握重點,支持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黨委政府對農商行的工作也高度重視,比如安排農商行負責同志參加縣委常委會,這些都為農商行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我有以下幾點建議:一是要不忘初心,明確定位。農商行“因農而生、為農而興”,要與其他銀行機構差異化發展,突出自身特色。二是要充分運用好政策,同時政府部門要更好地落實政策。在支持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支持金融發展方面政府部門自上而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無論是中央層面的600億擔保基金,還是河南省進一步加大支持政府擔保體系建設,包括貸款貼息、財政貼息等等,農商行一定要運用好這些政策,降低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和客戶負擔。三是要注意風險防控。三大攻堅戰之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關鍵是金融風險,所以要高度重視,特別是農商行面對的是小微企業,既要解決好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又要做好風險防控,實現良性、持續發展,實現“雙贏”。
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副研究員張長星:
通過今天的調研有三點感受:一是平原小農村、事業大舞臺;二是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的關鍵在思路,思路的關鍵在務實,務實的關鍵在闖新路、出新招,“延津模式”就是真實的體現;三是延津農商行的實際工作進展比我們了解到的要更好、更實、更新。
我有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在總結經驗上進一步再提升,打好政治牌。大家都說農村金融難做,表面上是資金的問題、服務的問題,實際上是信息不對稱和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的問題;人員不多、網點不全的問題,實際上是如何整合資源、健全激勵機制、實現借力打力的問題。“延津模式”對這些問題都進行了探索和破解。下一步,需要在內涵、理念、路徑、模式等方面總結提升。二是在多方合作上進一步再提升,打好共贏牌。與村委會的合作要再加強,對農戶、合作社的數據及時更新;與縣鄉政府的合作要再加強,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與保險公司的合作要再加強,進一步提高農戶授信額度和風險管理;與企業的合作要再加強,把資金需求蛋糕做大,讓更多的農民發展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把“龍頭企業+農戶”模式進一步做大,逐步形成良性循環。三是在業務拓展上進一步再提升,打好發展牌。從長遠發展來看,不僅要關注救急救困,還要關注扶貧造血;不僅要解決資金需求,還要推動產業發展。四是在復制推廣上進一步再提升,打好宣傳牌。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助力“延津模式”再上新臺階,在全省仍至全國復制推廣,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省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張欣:
通過今天的觀摩和座談,感到受益頗深。“延津模式”的可貴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鄉村振興離不開普惠金融,但目前社會各界對普惠金融的認識仍然不夠深刻,比較碎片化。“延津模式”堅持普惠金融方向,聚焦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普惠金融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在這些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二是延津農商行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在縣、鄉鎮設立普惠金融服務中心,在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普惠金融服務站,并且專門出臺一系列考核管理辦法,打造基層黨建加普惠金融三位一體的服務平臺。三是建立信用信息中心,依托河南省農村中小企業信用系統,超前做了信用評定。四是設立農村交易平臺,在平臺上進行信息發布管理,支持土地流轉、農民財產全抵押貸款。五是建立風險防控機制、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向農戶發放信用告知卡,讓他們知道違約要承擔的責任;制定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方案,聯合縣直部門、鄉村普惠金融服務組織、“三農”協會等進行信息共享,強化貸款管理,建立風險的化解、分散、處置機制。六是延津農商行有10多個小型金融工具都不錯,還要再加強創新,推出更多的產品,為“三農”服務,以此來提振農商行、提振延津縣域經濟發展。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樊紅敏:
我主要從公共管理和社會學角度談一些感受。第一,“延津模式”是一種非常好的金融下鄉模式,反映了農商行的情懷與擔當,也是農商行差異化發展戰略的體現。第二,“延津模式”破解了“金融如何下鄉”的難題。金融下鄉難在信息不對稱、農民信用評定成本高,農商行在此過程中推動建立的“三農”協會是非常好的典范,通過政府、各類組織把現代信用理念輸入農村,建立了更完善的信用機制。第三,“延津模式”探索了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比如對返鄉創業的支持刺激了人才向農村流動,這樣就產生了自我造血功能。第四,“延津模式”把當地文化、熟人社會邏輯與現代銀行業規則有效結合,做到了更有效地服務于鄉村振興。
我有以下一些建議:一是以“重新發現農民”為愿景和目標,通過金融下鄉對農民進行主體再造。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要進一步把農民作為最大的客戶群體進行服務產品、方式和文化創新。二是進一步將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延津模式”的成功之處在于既重視企業的經濟效益,也不忘企業的社會責任,顯然這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相關的,農商行利潤的大幅度增長就證明了這一點。三是進一步凝練“延津模式”,提升“延津模式”的格局和框架。希望延津農商行不僅僅關注自身的發展,更要站在鄉村振興的大格局中,探索農村資源流動與共享、農村組織再造以及農民主體能力提升等,使“延津模式”成為鄉村文明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模式的重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