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青
人物簡介:
胡盛壽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從事心血管外科專業二十余年來,完成各類心血管外科手術超過4000例,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有極高學術造詣,是目前國內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學術帶頭人之一。
《青春期健康》:現在很多患者都說阜外醫院的醫生水平最高,服務最好,但在2002年之前也有人說過阜外醫院是一流的技術、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服務,可是在2006年評選滿意度評價中阜外醫院拿到了100%的滿意度,這樣的過程是怎樣轉變的?
胡盛壽:阜外醫院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打造的中國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品牌,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有很多患者到阜外醫院就診,有很多同行羨慕,還有很多其他的研究單位尋求合作,在這樣自覺和不自覺當中就形成了一種醫生優勢感、一種自我滿足感,同時潛意識里覺得“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醫院是靠著慣性運作,沒有真正站在疾病發展本身的規律上或者站在病人的角度來應對國家日益增長的心血管疾病治療的需要。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過去阜外醫院可以說在這個領域里面獨占鰲頭,基本沒有競爭對手,但是近十年國家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水平全國范圍內都在普及,而且心血管診療作為整個臨床醫學領域的一個新興學科,各個醫院都在發展,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一種競爭。
面對這種競爭和挑戰,我在剛剛接手這個醫院的時候就在想,阜外醫院不光要以技術一流贏得患者和同行的認可,還要有更多的內涵,所有醫護人員都要站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角度,轉變思想。而且作為一個高水平的醫院,必須要做好內部的調整。所以在過去的幾年當中,醫院在這上面花了很多工夫,不僅為病人提供一流的技術,還要真正讓病人感到滿意、稱心、放心,實現“用心守護健康”的辦院理念。
基于這一點,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在思考如何站在病人的角度,為病人提供幫助。從管理層面上講,醫院診斷的流程就是從醫院管理層面去著手。比如一個外地的病人到阜外醫院就診,常需要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拿到他的診斷證明。針對這一點我們在門診做了一個整體的改造,提出一站式的服務理念,縮短患者的治療環節和就診時間,把過去需要一周甚至十天才能做完的檢查縮短到兩三天,真正達到方便病人就醫的目的。
《青春期健康》:看病從門診到檢查等過程中應該涉及到很多的流程吧?
胡盛壽:是的,從門診病人的掛號預約,到就診,再到做檢查,等等,有很多個環節,現在整個醫療流程都做出了轉變。比如有些大型的儀器設備,像超聲心動圖的預約時間就很長,有的是不太容易當時就出報告的,所以針對這種情況醫院在醫療設備上做了很大的調整,盡可能為患者提供方便。
《青春期健康》:這樣確實是幫助患者減少了很多費用,比如一個外地患者等到下星期才能做B超檢查的話,相當于產生了10天在北京住宿的費用。
胡盛壽:對的,到阜外醫院就醫的人80%都是外地的,不光是增添了就醫的費用,還增加了當地親人的付出,等等。所以,無論是醫院的領導層還是醫護人員都應該把過去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
另外一方面,我們針對病人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的問題也想了很多辦法,現在主要依靠提高醫院的設備利用率,優化工作流程等,使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高。我們整個醫療的規模,比如說手術間、床位數并沒有明顯的擴大,但是整個工作量一下子擴大了將近70%、80%。心血管手術從過去的三千例,一下漲到了五千例到六千例。
《青春期健康》:醫生們會發現自己的技術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吧?
胡盛壽:對,就是要讓他們去感受自己專業發展的成就感,去激勵自己成長。
醫院在這之后又設法開拓了更多的醫療空間,為患者服務,把過去有些用于其他的醫療病房進行調整,包括在外面設立二部,增加一些床位數,開創手術間,更新一些醫療設備等。比如像心血管手術機,我剛剛接手的時候醫院里只有兩三臺,現在可以好多臺同時運轉。我們現在一年的工作量,比2002年9月份我們這屆班子剛接手的時候多了很多倍。
阜外醫院是很有傳統的醫院,醫護人員能夠在醫院中成長。老一輩的專家在開創阜外醫院的時候,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光體現在業務上,同時也體現在為病人提供的服務不計報酬、不計名利上。年輕人一代人在這樣的氛圍中工作,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的。
同時醫院在內部也進行了一些調整,無論是從教育層面、工作機制層面,還是從促進人才培養鼓勵的層面,讓醫護人員煥發了工作的熱情。另外,他們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很長,但是因為真正熱愛這份工作,所以在對病人的服務當中也得到了各種成就和滿足感,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編輯 冀青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