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目的 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其中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結果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生存質量評分,與常規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中西醫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癥,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2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種病情較為嚴重的疾病[1]。心力衰竭的產生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等原因所導致的疾病,患者會出現乏力、呼吸困難、體潴留等嚴重的臨床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著嚴重的威脅[2]。心力衰竭患者在發病后,患者需要接受及時的治療,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會給予患者利尿劑和洋地黃等藥物治療,但是西醫治療會使患者產生明顯的副作用,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合理的治療[3]。本文主要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其中,常規組男28例,女11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7.36±5.58)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92±0.71)年;觀察組男29例,女10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8.42±5.60)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37±0.75)年。西醫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伴有心臟擴大、第三心音奔馬律、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頸靜脈怒張、肺部啰音、循環時間超過25 s等癥狀;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患者伴有身寒肢冷、疲倦乏力、胸痛、心悸、氣短、口干咳嗽、面色黯淡、面肢浮腫、舌淡紫等癥狀[4]。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西醫和中醫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排除標準:排除對藥物過敏的患者;排除精神異常的患者;排除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排除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西藥治療,方法為:對患者實施吸氧、休息、限鹽限水等基礎治療;并給予患者口服螺內酯片20 mg,1~2次/d聯合呋塞米片,劑量為20 mg,1~2次/d;給予患者口服貝那普利片,2.5 mg~5 mg /次,1~2次/d;待患者水腫消退后給予口服小劑量的β受體阻滯劑如酒石酸美托洛爾片,6.25~25.0 mg/次,1次/d;給予患者口服地高辛,0.125~0.25 mg/次,1次/d。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組的基礎上接受中醫治療,中醫治療包括藥物治療、中醫針刺治療和中醫敷貼治療,其中藥物治療為:給予患者服用溫陽活血方治療,藥方為:紅參15 g、炮附子15 g、地龍10 g、川芎10 g、丹參10 g、白術5 g、生姜5 g、芍藥5 g、砂仁15 g、檀香15 g;將藥物用水煎服,每次服用200 ml,2次/d;中醫針灸治療:選取患者的足三里、神門、雙側內關、三陰交、心、交感、神門等穴位,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對患者進針,在得氣后,留針20 min,患者每天接受1次針灸治療;中醫敷貼治療:選用丹參、人身、黃芪、紅花、附子、葶藶、商陸,冰片各50 g,研制成粉,用生姜汁進行混合,制成藥丸;每次將藥丸貼于患者的神門和顫中穴,1次/d。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統計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生活質量評分和生存質量評分等數據,并將上述數據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和生存質量評分對比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29.64±2.91)分、生存質量評分為(108.57±10.32)分,與常規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存壓力的逐漸提升,人們的身體機能出現明顯的退化,我國大部分的人群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導致人們容易出現多種慢性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此病的產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生存環境等有關,此病會對患者的心臟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能夠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危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6]。
以往西醫主要對患者實施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以及ACEI或ARB等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同時會伴有如不能耐受的干咳,乏力,電解質紊亂等明顯的副作用,臨床效果不佳。在中醫理論中,心力衰竭屬于“心悸”“喘癥”等范疇,患者屬于陽虛血瘀型疾病,在對患者治療時,要以溫陽散寒、益氣活血為主,本次研究,對患者實施中藥治療、中醫針灸治療和中醫敷貼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7]。
本文研究得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29.64±2.91)分、生存質量評分為(108.57±10.32)分,與常規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中西醫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癥,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杜鴻瑤,劉立壯,張玉煥,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陽虛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6,31(4):22-24.
[2] 趙振霞,王 進,趙振敏,等.溫陽強心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v.25(5):463-466.
[3] 肖 曉,高志生,施志琴,等.真武湯合桃紅四物湯對陽虛血瘀型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心肌重構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7,37(10):1746-1748.
[4] 楊 喆,柴洪佳,王大偉.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SD大鼠模型的制備及指標判定[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4):1593-1596.
[5] 陳 琳,李飛澤.益氣振心湯對慢性心力衰竭陽虛氣弱、瘀結水停證患者RAAS及SNS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6):467-469.
[6] 林 勇,呂渭輝,萬曉華,等.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型與左室射血分數相關性的Meta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0):1153-1156.
[7] 盛 晟,程曉昱,程 丹.復方真武沖劑對心腎陽虛型心衰病人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5):1760-176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