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青
(廣靈縣廣播電視臺,山西 廣靈 037500)
傳統電視新聞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單一渠道,因此記者的表達形式也較為嚴肅,更加注重新聞的真實性,有明確的記者采訪目標和固定框架,面對新形勢下的融媒體時代,我們需要不斷地摸索前進,整合社會資源,增強公共服務及其他方面的功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基層群眾對其使用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融媒體時代,諸多網絡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為了博人眼球,利用震驚體等標題形式吸引人們的視線,然后內容與標題卻大相徑庭,顧此失彼僅關注流量,忽視群眾的信賴度,這種消費群眾信任感的行為只能短時間獲益,對于電視新聞來說,要想保持長足發展,這些投機取巧的方式是極其不可取的,新聞記者雖然要不斷創新思考,但是部分創新形式并不適用于電視新聞。在這個輿論不斷反轉、社會問題關注點不斷轉移的環境中,新聞記者要占據主導地位,而不是被動地去采訪與追蹤,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永遠牢記作為電視新聞記者的使命,宣揚正義曝光邪惡,給予人們積極的警示,引導向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方向,避免無端猜測,堅定自己的立場,在吸引更多群眾討論、發酵社會輿論的同時,掌握切實的證據并從與眾不同的視角出發,提出電視新聞的新觀點,解決群眾感到疑惑的問題點,盡可能地接地氣,收集民眾的意見,讓電視新聞既能夠如往期一般做到真實可靠,又能夠在融媒體時代發揮其本身的優勢,引領群眾思想熱潮,引發群眾積極聯想,而作為電視新聞記者,即使看到他人流量節節攀升,也應排除流量誘惑,真切地提供給群眾完善的、真實的信息,這是作為新聞記者應堅守的陣地。
當今融媒體時代十分需要復合型人才,新聞記者單單只會追蹤訪問,這種能力有著極強的可代替性,電視新聞記者也應充分地意識到自我價值的不可取代性,緊緊地圍繞新聞的核心,展開主動的記者訪談和策劃分析。任何的社會熱點,都應結合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結合電視新聞的調控制度,制作出更具節目特征性、趣味性、價值性的新聞。不管人在哪里,新聞輿論陣地都應該堅守,對于新媒體,我們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須參與進去,運用起來。
融媒體時代發現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國家大事、國際爭端上,對于社會上的某一問題,如教育、醫療等,重視度很高,這些緊緊圍繞民生思考的問題在簡單的報道下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可見系列的記者采訪、典型記者采訪、民生問題訪問等多層次的記者工作都是應同步進行的,應在日常報道中融合記者的全方位視角分析,進而找出其中的關鍵性內容,多層面進行記者報道,掌握記者的一手資料。
工作原則、道德原則都是一個記者的職業操守,雖然融媒體時代很多的問題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思想也經歷了革新,但新聞記者在工作的約束下,在自我的啟發中,都應圍繞工作原則,切實地完成好各項工作。
記者在選題上,應注意引人深省、發人深思的選擇,同時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僅關注正面的輿論引導,這個過程中,還應策劃出帶有溫情的、人性化的記者訪談問題,應結合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拓展記者服務的寬度與深度,關注社會公德,維系社會團結,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虛假信息橫行,肆意發布未經證實的信息內容,這些都是融媒體時代無法避免的問題,作為新聞記者,應時刻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應只聽一面之詞,要有證據輔以支撐新聞的真實性,主流官方媒體,更應及時站出來,在搜集證據后,進行記者的權威報道,讓真實抨擊虛假,體現出電視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
電視新聞記者不應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從主觀層面分析問題,而是要客觀地、系統地從社會宏觀意義上出發,堅持輿論監督,敢于在正確立場上發生,記者的作用從廣大意義上來看,能夠打通政府部門與群眾之間的隔閡,建立起國家大環境下群眾的溝通樞紐,讓正向輿論從政府傳出,令群眾信服,真正發揮好黨的喉舌和橋梁紐帶作用。
融媒體時代網路信息爆炸,部分電視新聞記者開始偷懶,或者從人情視角出發,強行催淚,對于部分的會議或者國家決策性事件,僅僅進行時間地點人物的信息整理,記者整理的內容群眾記憶模糊,很難產生印象,導致新聞不受重視,應結合種種融媒體時代的問題,對記者進行業務培訓,有內部的競爭機制,同時進行績效評估,敦促記者進行自我學習與問題整改,從新聞制度上來看,記者有了前進的動力,可更好地走進融媒體時代,帶來更多的創意結果。
記者個人的素質與能力都在不斷的經驗累積中得到提升,但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犯錯,或者過于嚴謹放不開自己的工作習慣,導致記者采訪的結果很枯燥、無意義,應拓展到融媒體時代的網絡環境中,讓新聞記者對于工作要點,創新要求等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從傳統封閉性的環境中快速走出來,利用業余時間加強理論學習,開闊視野,大力提升工作能力,牢記社會責任和使命,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全媒體理念為指引,爭做媒體融合發展排頭兵。
記者在創編的過程中,可在做好節目本身的記者工作上,去思考新的節目環節,發現節目中的問題,在采訪中更多的收集民意,了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鼓勵記者提出對精品節目、創新節目提出意見,收集社會民眾意見與反饋,為新聞節目的整改提供依據。
對社會新聞的敏感度應成為記者的基本素質,尤其必須具備很強的政治敏銳性。更加敏銳地發覺新聞信息,并將小問題從大視角來觀察,將大問題抽絲剝繭,能夠在大千世界,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以觀察匯總在有關事件上,把握時間與機會,快速抓住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通過記者的新聞采訪實踐等,能夠理出清晰的新聞工作頭緒,在事實問題上具備新思想、新思路。
斯大林同志把記者稱為“社會活動家”(斯大林《論工人通訊員》)。記者職業的特殊性,要在社會活動中不斷穿梭,記者的職業要求就是挖掘新聞、報道新聞,而不是等待新聞來電去被動地進行訪談,同時社會活動家應能夠集合群眾的力量,通過順藤摸瓜的形式,借助群眾的指引來尋找新聞方向,記者的個人視域有限,在社會活動中,應將周邊的資源整合起來,建立起社會活動的線索,讓記者題材的獲取持續不斷。
文字技巧不僅是編輯的任務,記者本身在文字技巧的利用上,也應引起重視,尤其是采訪、訪談中,應注意保護人物的隱私,做出模糊處理、突出處理等,強化對語言能力的訓練,語言言簡意賅,邏輯清晰地進行問題解說,可適當地運用語言修辭等,同時結合受訪人的文化程度、語言習慣等,可讓受訪者感受到溫暖與自在,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形式與肢體語言,提煉主題引導群眾,獲得自己想要的采訪結果。
記者在采訪中,應結合攝像機的機位、報道中的圖像文字結合形式,后期處理等,研究新聞的藝術性,在保障新聞的真實性下,進行藝術服務,讓群眾在感官上有足夠的審美滿足感。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記者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新本領,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推動融媒體時代不斷成長壯大,開創融媒體時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