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貴陽廣播電視臺,貴州 貴陽 550002)
新聞現場報道相對于紙質的書面報道來講更具有聲音的優勢,在新聞現場的報道同時,出鏡記者可以更準確或者更真切地報道新聞事件。而新聞現場報道這種形式也最能發揮出廣播的優勢所在,充分體現出新聞報道廣播的特點,在其中的“現場感” “真實度” “傳播性”則是關系到新聞現場報道增強與否最有效的途徑與方式,而新聞現場報道的現場感同樣也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觀眾對于新聞的認識程度與參與度。[1]
新聞媒體通過新聞報道來讓觀眾感受到仿佛置身于特定的新聞現場情景當中,而新聞往往是就近發生的事實情況,新聞報道的現場感是能讓觀眾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發生的“時間” “地點” “具體狀態”等。同時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報道方式更具有優勢性,更能讓觀眾感受到新聞現場的事實狀態,確保的新聞的真實性、可信程度,這同樣也是增強新聞現場報道的重要前提所在。
新聞現場報道雖然具有一定的優點,但對于出鏡記者的要求也較為嚴格,出鏡記者能否準確,并具有感情地針對現場直播做出合理解釋與闡述,并能夠為大眾觀眾所接受十分重要。也就是說,通過出鏡記者來強化新聞的現場報道的現場感,并將觀眾帶到特定的新聞現場當中來。
在目前的新聞現場報道環境當中,打開新聞報道的相關頻道不難發現觀眾真正接受,吸引觀眾眼球,引起觀眾觀看欲望的新聞現場報道成了“稀罕之物”。在同期的新聞現場報道當中,充斥著類似“空手套白狼”的案例,廣播電視臺新聞現場報道當中也存在著流于表面的平面化報道。新聞現場報道的真實性被人們不斷質疑,無論是新聞現場報道還是新聞的紙質報道都讓受眾出現認知障礙,這些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斷受到挑戰,虛假新聞也充斥了版面,是否真真正正是現場報道則有待考察。
同時,這些新聞報道的模式化,套路化非常嚴重,而在其中新聞所帶來的真正有內涵、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卻被忽視掉了,從而導致了新聞報道背后的商業化、虛假內容的出現。新聞媒體現場性報道也不能捕捉到最新的事物熱點狀態,造成單純為了迎合觀眾口味的現場報道。由此可見,在目前的新聞現場報道當中,存在著出鏡記者從業人員虛假報道、捕風捉影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對于新聞報道現場性的感受與收聽效果。從而導致觀眾對于事件的了解不準確,同時對于類似虛假新聞的麻木性日益增加。
在二十一世紀的信息化時代里面,相對于傳統的報紙、雜志來講,廣播、新聞現場報道、互聯網等各類新興的新聞媒體取得了較大發展,而在其中的新聞現場報道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與接受,對于新聞報道,實時性、高效性、第一現場感是非常重要的,新聞報道的現場感是對于人們來講顯得非常關鍵,也正是因為這種屏幕前的“現實感”,增強了觀眾對于新聞報道的參與感與認知度。
對于電視臺的新聞報道而言,其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感”,單是一個感字。就可以調動起觀眾的共鳴感,現實感受,從而打動觀眾,讓觀眾產生共鳴。而這種調動觀眾情感的播報方式同樣也是對于出鏡記者能力的有效證明,能否準確地把握現場的狀態,以及出鏡記者處理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這些都影響著觀眾對于新聞現場報道真實性的感受與體驗。
出鏡記者到達現場以后,最終需要借助電視等數字媒體傳播出去,因此音畫結合就成為出鏡記者通過電視呈現現場的最終手段,在現場的播報環境當中,最大的特點便是“音”、“畫”兩大特點,巧用現場的聲音與畫面能夠一開始就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并讓新聞的現場報道具有一定的現場感與真實性,使這條新聞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比如:在高樓爆破的現場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能否準確地利用現場的聲畫同步,能否滿足觀眾求實的心理需求,這是任何后期都達不到的現場效果,能夠把現場的聲音,主人公的精神狀態最直觀地呈現給觀眾,并在此過程中滿足了觀眾的求實務真的心理需求。
總之,電視等數字媒體最主要的便是真實,新聞現場報道最主要的便是“現場感”,這就要充分發揮數字媒體傳媒的特長,即“傳播快” “畫面性強”。結合上述問題與策略方法,增強現場感與真實感,所謂新聞現場報道所存在的現場感與真實感便是將觀眾帶入新聞發生的現場中去,讓電視新聞充分展示其真實的魅力,擴展電視等數字媒體的真實競爭力,爭取將觀眾能夠真正地了解到新聞的內在,并能通過新聞的現場報道了解到更深層次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