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陳辰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71)
所謂電視綜藝節目,是指靈活運用獨特的電視表現手法與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最大程度上巧妙融合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小品、曲藝、雜技、游戲、競賽(猜)問答等藝術形式或非藝術形式,并結合觀眾的收視興趣對各種文藝形式進行二次創作,給廣大觀眾提供文化娛樂、審美享受、陶冶情操的一種電視節目形態,其始祖為新聞節目和音樂節目。毋庸置疑,電視綜藝節目是電視娛樂類節目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
當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空前繁榮,基本上全國各大衛視都開播了電視綜藝節目,極大地滿足了廣大觀眾的多元化收視需求,也取得了不錯的收視佳績,曾一度風靡于全國電視熒屏,為電視媒體的發展壯大貢獻出了應有的力量。然而,在新媒體時期,受到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各大電視臺為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盲目跟風、蓄意模仿,大量制作和播出電視綜藝節目,導致電視綜藝節目數量的劇增,相反,由于各大電視臺之間的惡性競爭,電視綜藝節目的整體質量卻越來越差,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總體上說,除了央視地位不可撼動外,其他衛視之間的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各大主流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競爭也是愈演愈烈,電視綜藝節目的市場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與此同時,近幾年來,隨著日、韓等國外電視綜藝節目的大量引進與播出,更加擾亂了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整體市場環境,導致電視綜藝節目“良莠不齊”。因此在這種不利的環境下,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和變革,去除糟粕、吸取精華,及時解決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對癥下藥,不斷提高電視綜藝節目的質量,從而為廣大觀眾提供更高水準的電視綜藝節目[2]。
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電視臺數量眾多,而全國電視觀眾的總體數量相對是有限的,這勢必會造成爭搶電視觀眾的“戰爭”,各大電視臺之間除了一些常規層面上的合作外,相互之間更多是一種激烈的競爭關系。除了中央電視臺和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知名電視臺“一枝獨秀”以外,其他電視臺的硬件與軟件實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一些地方電視臺或縣級電視臺,他們的發展十分緩慢,經營特別困難,可謂舉步維艱。但是,每家電視臺都在想方設法做大做強,都想尋求發展的機遇,當電視綜藝節目迅速走紅后,各大電視臺就會跟風模仿,紛紛播出自己的電視綜藝節目,長此以往,電視綜藝節目的數量猶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劇增,這樣更加劇了各大電視臺以及不同類型電視綜藝節目間的惡性競爭,同時,由于有些電視臺缺乏必要的硬件和軟件實力,制作出來的電視綜藝節目內容粗糙,毫無創意,導致電視綜藝節目的品質越來越差,嚴重制約了電視綜藝節目的良性發展。
電視綜藝節目的播出,確實很好地滿足了廣大觀眾的收視需求,為電視臺帶來收視率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在新媒體時代,隨著觀眾的興趣愛好不停變化,廣大觀眾對電視綜藝節目的要求和期待也越來越高,一旦電視綜藝節目的內容與表現形式長期缺乏必要的創新,觀眾的審美和收視興趣就會降低,容易造成觀眾審美疲勞與收視疲勞,就會出現廣大觀眾不再追捧電視綜藝節目的情況。然而現實情況則是比較糟糕,由于創新電視綜藝節目的內容與形式,需要電視臺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這對綜合實力較弱的電視臺而言,這筆投入是無法承受的,這些電視臺只能照抄照搬央視或湖南衛視等知名電視臺的電視綜藝節目的內容風格以及表現形式,如此一來,可以說全國的大多數電視綜藝節目高度雷同,“換湯不換藥”,這些復制克隆的電視綜藝節目毫無新意,慢慢就會被廣大觀眾無情拒絕,造成電視節目資源的大量浪費。
隨著各大電視臺以及綜藝節目競爭的加劇,為了更好地爭奪電視觀眾,有些電視臺為博眼球,可以炒作電視綜藝節目,出現節目故意作假的現象,嚴重影響了電視綜藝節目的真實性,比如有些相親類、真人秀、情感類的電視綜藝節目,為了達到預期的播出效果,提前找好各種“托”并錄制排練好的內容,造成節目的表現形式過于僵硬和死板,其實觀眾更喜歡真實、順其自然的電視綜藝節目,刻意造假的電視綜藝節目從長遠來看,反而更加傷害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率[3]。
電視綜藝節目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電視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電視綜藝節目產業鏈的優化完善。目前現有的電視綜藝節目,通常都是由電視主持人、制片方和電視綜藝節目特邀嘉賓一起合作的,但是沒能讓觀眾更好地參與進來,或者說,觀眾的價值沒有在電視綜藝節目的產業鏈中得到體現。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壯大,移動互聯網絡又成為電視綜藝節目播出的一種全新渠道,重構電視綜藝節目的產業鏈會成為促進綜藝節目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甚至可以說,未來網絡直播也將是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一個新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觀眾更好地參與進來,在電視綜藝節目的直播過程中,觀眾可以借助彈幕或短信平臺及時對綜藝節目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盡情地“吐槽”,這樣就增強了電視綜藝節目觀眾的黏性,也讓觀眾變成綜藝節目的重要構成單位。
在媒介發展的新時期,隨著電視臺“管辦分離”的進一步落實,將來會出現更多的制作和發行電視綜藝節目的公司,不同制作公司的制作理念以及模式會有所差異,但無論采取何種模式,都要根據當前的電視媒介發展環境和電視綜藝節目所處的地位,不斷創新主流模式,增強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化內涵、思想內涵,除了能滿足廣大觀眾的娛樂性消費外,還要通過電視綜藝節目的不斷播出,對觀眾加強“真善美”的熏陶,避免電視綜藝節目的內容出現低俗、色情、暴力、虛假等現象,如果電視綜藝節目流于表面形式,觀眾自然就不會收看。
新時期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歸根到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電視綜藝節目的制片人、主持人,他們綜合專業素質的高度直接決定著電視綜藝節目的品質,因此,一定要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重點提高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臨場反應能力和現場駕馭能力,避免出現因綜藝節目主持人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冷場或尷尬的局面。此外,還要加強電視綜藝節目的原創意識,各大電視臺要打造最具特色的電視綜藝節目,制定合理的管理機制,鼓勵原創,不能肆意模仿或抄襲其他電視綜藝節目的內容和節目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電視綜藝節目的新意,才能激發廣大觀眾的收視興趣和好奇心。
隨著全國范圍內電視綜藝節目隨意抄襲、盲目跟風現象的越演越烈,電視綜藝節目的整體質量不斷下降,觀眾對電視綜藝節目的興趣以及信心不斷弱化,電視綜藝節目的市場環境必須要嚴格整頓,因此,國家相關政府部門要及時出臺相關保護政策和行業規范制度,尤其對綜藝節目的版權加以保護,嚴厲打擊各種抄襲、模仿的行為,避免原創電視綜藝節目的電視臺的利益受損,增強電視臺原創的熱情,維護電視綜藝節目市場的穩定,從而促進整個電視綜藝行業的繁榮發展。
總之,在媒介發展的新時期,新媒體給電視等傳統媒體帶來的競爭壓力日益加大,電視媒體要與新媒體緊密融合發展,利用新媒體的各種資源優勢,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同時,電視媒體要對電視節目進行創新升級,無論電視新聞節目還是電視綜藝節目,都要切實打造高品質的節目,增強電視節目的競爭力,尤其要真正地解決電視綜藝節目存在的種種問題,找到最合適的發展策略與創新模式,打破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瓶頸,增強電視綜藝節目的潛在受眾群體數量,重塑電視綜藝節目的輝煌,盡可能地讓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盡快走出發展的困境,重新煥發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