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夏夏
(河南工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媒體融合是新時期媒介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核心基地,要充分發揮出新媒體技術的正確輿論引導和教化育人作用,高校要重視提高專業人才隊伍的網絡媒體傳播能力,在學校有效構建出完善的網絡文化育人平臺實體,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采用網絡文化育人管理模式。網絡文化是各個地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水平,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推進高校教育和諧穩定的發展。
基于網絡時代大力發展背景下,高校傳統媒介要想發揮出自身的價值作用,就必須加快加斯轉型的腳步。然而,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高校傳統媒介難以實現與新媒體平臺的真正融合。就比如,以我國廈門大學為例,廈門大學廣播電視臺在2015年建立起了微信公眾號“音緣建南”,從該微信公眾號建立以來一共向廣大師生推送了文章45篇,其中與廣播電臺節目存在關聯的推文有37條,在經歷了一年多時間后該公眾號就無任何更新了,缺乏專人的管理。而《廈門大學報》則同樣是在2015年建立起了微信公眾號,總共發文88條,發文頻率、更新內容以及閱讀量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未能夠有效形成科學規律的推送體系,這對于一個規模較大的高校級官方新聞媒體來說還需要加強自身的優化調整[1]。現代高校要想實現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有效發揮出新舊媒體的網絡文化育人傳播作用,就必須加強自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完善各項管理技術和方法,結合自身發展問題及時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
在當前高校媒體建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傳統媒介,還是新興媒介對于網絡文化的育人作用更多是體現在發布傳播校園新聞資訊內容,缺乏多元化的網絡正能量信息服務和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存在較多高校領導對于媒體平臺建設工作不夠重視,導致媒體平臺信息服務功能不夠完善,難以為廣大師生提供便利的各項服務功能,從而導致學生使用媒體平臺頻率偏低,對該媒體平臺不會產生良好的忠誠度和黏性。
雖然存在一些高等院校在媒體平臺上有效設置了查詢班級客課程、教師講座等功能,但是因為信息存在一定誤差,難以保障其時效性,從而也造成了學生整體使用度偏低,絕大多數的高校媒體平臺均未有效設置開放信息服務功能標簽[2]。在新時期,互動交流版塊是媒體平臺建設管理發展的核心內容,高校要有效滿足師生對媒體平臺信息服務功能的互動反饋需求,加強對不同媒體平臺資源的優化整合,不能只是一味在媒體平臺上發布各項新聞資訊信息,忽視了師生對信息服務功能的各項具體需求。
基于融媒體發展背景下,高校要積極轉變網絡文化育人思想理念,通過以“互聯網+”思維作為核心主導,有效建立起完善的網絡文化傳播體系,指導工作人員創新運用不同的網絡文化育人方式和手段。
首先,作為高校網絡媒體的管理工作者,自身要加強對新媒體知識和技術的學習,優化整合學校各項網絡媒體資源,科學制定出學校融媒體長期發展戰略。就比如,學校網絡媒體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結合的方式,更新學校新聞采編模式和發布機制,實現學校網絡新聞的即時報道工作目標,通過搭建媒體互動平臺加強與廣大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及時把握校園文化輿論導向,從師生角度出發進行網絡文化信息傳播育人,確保能夠贏得師生的普遍認可。
其次,高校要努力打造出先進的融媒體矩陣,正確認識到媒體融合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媒介相加,而是需要結合不同媒介的特性,確保它們之間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擴大校園媒體在網絡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影響作用范圍。校園媒體網絡管理人員要加強對后臺各項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工作,結合師生反饋的各項數據信息明確學校宣傳思想工作發展方向,及時向師生傳達最新的健康輿論文化內容。
最后,高校要準確把握好融媒體受眾相關特征,創新改革學校網絡文化育人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個性訴求和日常行為規律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網絡文化宣傳推廣方式。
基于融媒體發展背景下,高校通過加強建設校園和諧健康網絡文化,充分發揮出校園網絡文化的正確思想價值引領功能和育人作用。
首先,高校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和條件,適當加大對校園網絡文化育人平臺搭建投資力度,完善平臺軟硬件設施,優化整合學校廣播電臺、門戶網站等各項資源,實現學校資源共享目標,并有效打造出一個專業的線下新聞處理實體平臺,組建高能力、高素質的網絡媒體管理人才隊伍,為廣大師生提供優質服務,最大程度滿足學生對不同網絡文化知識的學習需求。
其次,高校需要主動加強融媒體建設工作,注重構筑校園網絡思想文化育人高地[3]。網絡文化育人平臺管理人員要確保校園門戶網站發布的信息內容思想與新媒體平臺保持一致性,向學生傳達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網絡文化,設計處更多具有良好教育性、思想性以及互動性的網絡文化育人產品。就比如,高校可以通過利用微博平臺開辟出屬于本校網絡文化特色的熱點互動話題,加強對該話題在校園范圍內的宣傳工作,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與官方微博熱點互動話題的交流活動中,這樣有利于擴大高校網絡文化的育人覆蓋面,有效形成網絡文化合力。
最后,高校要積極開展網絡文化隱形教育,網絡文化育人平臺管理人員要注重結合社會熱點和校園新聞話題內容,有針對性設計出多元化的網絡文化育人產品,并有效培育出具有本校鮮明辦學特色的網絡文化品牌,這樣能夠全面提升本校網絡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當前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建設管理工作中,存在較多高校對于不同媒體平臺的信息監管預測還停留在傳統人工收集素材上,但是由于高校媒介傳播受眾群體主要是學生、教職工以及校友構成,這些人群身份特征較為固定,校園媒介傳播熱點話題、重大事件往往都是圍繞這些人群和校園本身產生的,這樣一來就促使高校網絡文化具有較強的科學研判性和可預測性等特點[4]。基于融媒體下,各個地區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提高自身校園媒介大數據的分析管理水平,注重創新校園媒介大數據管理模式,通過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與到專業化的培訓教育活動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夠確保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平臺管理人員充分掌握了解到不同媒介受眾群體的心理特征和使用習慣,從而能夠有效提高高校不同媒介平臺的網絡文化傳播工作質量,為高校教育建設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下高校網絡文化育人不僅只是簡單的信息文化傳播工作,而是需要聯合各個部門充分發揮出不同媒介平臺的資源作用。高校要積極創新網絡文化育人方式,打造出屬于本校特色的網絡文化育人平臺,為廣大師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務功能,實現高校校園媒介的快速有效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