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江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088)
法律規范性的審查雖然主要存在于法律類書稿,但又不僅限于法律類書稿,在社科類、科技類等書稿中同樣存在,只要引據了法律規范性文件,就存在法律規范性審查的任務。法律規范性的審查應當成為編輯加工的一道必經工序,特別是對法律類專業書稿來說。如何才能做到將書稿中的法律規范性問題一網打盡,掌握好的方法和技巧是關鍵所在。法律類的書稿,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已有法律學說、法律觀點以及法律淵源的引述和立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立法建議稿或法律提案。對這樣一些法律專業性問題的審查,編輯需要有專業的應對方法和技巧。因為法律類專業書稿法律規范性問題比較集中和突出,所以本文主要以該類書稿為例[1]。
對法律類書稿進行法律規范性審查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立法主體要素、時間要素、名稱要素、法條要素、發文字號及輔助記載項目要素。那么,如何才能找準這些基本要素呢?首先,明晰上述各要素,將此作為“法律規范性審查”的各個關鍵點。其次,“按圖索驥”,通過對書稿每頁每行快速瀏覽的方式鎖定這些關鍵點,對每一個關鍵點都采用查對的方式去確證,一個都不能放過。快速瀏覽,對于發現上述關鍵點來說,有時一目十行是完全可能的,因為這些點比較明顯,只需要注意好“日期” “數字” “書名號” “第X條”等字眼即可快速鎖定。
法律規范性審查,不能單純靠審讀,通過既有的知識儲備和記憶能力很難判明正誤。首先,法律的細密程度超過了人腦所能完全精準復述的程度;其次,法律更新的速度和更新的數量人腦是不可能完全同步的。因此,對于法律規范性的審查一定要通過數據庫或網站來核查,方能最大限度地消滅引述或轉述上可能出現的錯誤或誤差。而這些數據庫和網站,必須是專門做法律法規查詢方面的專業的、權威的數據庫或網站,而不是非專業的、普通的數據庫或網站。之所以這么要求,主要是對其內容可信度的要求,防止誤改或以訛傳訛。
什么才是專業的、權威的法律法規方面的數據庫或網站?根據經驗來講,專門從事法律法規方面的積累和數據更新的數據庫或網站,就是值得信賴的,可以作為查對的依據或底本。這樣的數據庫或網站至少有以下幾個特征:①專門做法律法規方面的匯集和更新,具有專業性;②收集了包括但不限于全國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等,具備國內法的全面性;③收集了包括但不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法律,而且還對立法實時進行了更新,具有時效性。除了上述特征以外,一般來說,具有“官宣”背景的數據庫或網站權威性較高;分門別類比較細致,國內法和國際法非常全面,更新及時的數據庫或網站權威性較高。具有上述特征的專業的、權威的數據庫或網站,例如,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中國法律信息網(http://law1.law-star.com),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等等。非專業的、權威的數據庫或網站也不是絕對不能作為查對的依據,只是在使用時需要特別注意甄別,不能一概信任其文字內容或更新的狀態。
找到了需要核查的法律規范性基本要素項目,打開了專業的、權威的法律法規方面的網站和數據庫,我們就可以進行正式審查了。
審查分為審讀和查對兩個步驟。審讀,就是對各基本要素項目包含的各個字詞逐一進行辨認和判斷。比如,時間要素“2018年12月28日公布”,其中“年” “月” “日” “公布”這幾個字本身的正誤,直接就可以判明,不排除有寫錯的可能,如將本該是“日”的字寫成形近字“月”。查對,就是對各基本要素項目中除了審讀的字詞以外的其他項目進行檢查和比對,而且只有通過檢查和比對才能完全判明。接著上面這個時間要素的例子,其中的“2018” “12” “28”以及“公布”本身均要結合“名稱要素”等內容,通過與數據庫或網站的信息進行查對,才能最終判明書稿的記述是否正確。
“法律內容”的引用一般有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之分。
間接引用,一般是作者自己遣詞造句轉述被引用的原文。這時需要將轉述的意思與法律原文的意思進行仔細比對,有出入的地方應進行更正,務求轉述的意思為法律原文意思的正確表達,不能擴大原意,也不能縮小原意,更不能歪曲原意。
直接引用,一般就是照搬原文,用引號標注或字體變化區別被引用的內容。直接引用內容的查對,要求的是書稿中的引用應與原文完全一致。這個“完全一致”,從字面意思來看,一字、一句、一符都要一模一樣,包括數字的大小寫、序號體例的寫法,這是一部分編輯人的做法。堅持這種做法的人的理由是,引用就應該按照原文,不能隨意更改;法律具有嚴肅性,更不能進行變化,哪怕是數字形式和體例。筆者認為這種做法過于呆板和“愚忠”,不符合引用的根本宗旨和傳遞知識的真正意義。比如,被引用的原文中如果有編校沒發現的錯字在這里,書稿中引用時是要更正過來,還是繼續以訛傳訛?筆者認為,改正錯字并引用原文,并不影響或改變其思想表達意思(前提是這一修改必須十拿九穩),那就屬于該改的情況。同理,引文中的數字形式和序號體例本身,只是一個表現形式的問題,為了全書體例的統一或為了有讀者更好的閱讀使用效果,更改并不會改變原意表達,完全是可以改變的。
在進行直接引文核對時,有一個比一字一句與原文核對更便捷的技巧。基本步驟為:①“復制”(用快捷鍵Ctrl+C)書稿中直接引用的原文的一段或一句;②打開數據庫或網站,調出“查找”對話框(用快捷鍵Ctrl+F),在對話框中“粘貼”(用快捷鍵Ctrl+V)所復制的書稿原文。如果找到了一模一樣的語句,網頁中的某處相同的語句就會被高亮顯示,這樣不用一字一句去核對,就可以判定書稿中的這段話或這句話是準確的。
反之,如果沒有發現被高亮顯示的語句,那么就表明這段話或這句話可能有多字、漏字和錯字的情況,甚至可能在本法中根本沒有這段話或這句話。遇到這種有出入的情況,就需要一字一句與網頁中的原文進行核對,看到一個錯誤修改一個,直至全段或全句修改好為止。驗證是否修改完全,可以重復上述步驟,或者修改時就在“查找”對話框中修改,每個出入的地方都修改好了,最后這段話或這句話肯定會被網頁標記為高亮。這是一個相對高效而又保證準確度的技巧,值得編輯們推廣運用。
為什么要強調要從頭到尾單獨查對全書稿中所有的法律規范性要素?這是因為如果不單獨查對,多半會發生“錯漏百出”的情況,隱含著這些要素錯誤、失效、不準確的各種程度的風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單獨從頭到尾查對的好處就是,編輯一門心思、專心一意地針對法律規范性的各個要素進行查對,基本能做到一網打盡,減少漏查的疏忽。如果在對書稿的編輯加工過程中,一邊審稿,一邊查對,一方面容易打斷審稿的思路,影響審稿的效率和專一性;另一方面很可能因為保持審稿的連續性和思維的邏輯性,遺忘一些法律規范性要素的查對工作,而出現致命的疏忽。
這一工序一般放在對書稿進行逐字逐句編輯加工之前。如果發現了出入的地方,則徑直修改;如果發現了法律過時的地方,則需要結合上下文,視情況進行替換、刪除或修改。單獨查對過的地方,在接著進行全書稿的逐字逐句編輯加工時,并不能完全不去讀,還應該根據上下文的語境,進行相應的審查,必要的時候進行修改。
書稿中有一些平鋪直敘的內容,沒有加腳注或引述的特征(引號、法律名稱、條數或區別字體),看似作者在講法理或論述,但實際這些文字可能就是法條的原文,如果細加辨別和感覺,就能覺察出端倪,那么這種內容其實就是需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文本進行查對。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調出部分語句,復制到搜索引擎之中,一般搜索引擎中就會列舉出與這些語句相近的若干網頁,而這些網頁中大多會指明這樣一些隱性的法條內容的來源。以此為線索,我們就可以到權威的數據庫和網站上查找比較精準的文本,進行上述所說的核對了。
這類情況比較隱性,屬于作者忽視寫作規范而導致的“陷阱”,需要有一定經驗的編輯細心覺察方能發現。
法律書稿具有和普通書稿不一樣的特殊性,那就是圍繞法律層面的論述較多,必不可少地會對過去或現行的法律法規進行引述、指代、比較和列舉等,如此一來,書稿中的法律規范性的審查就成了重要而需要特別處理的任務。正因為法律書稿中的法律規范性問題數量多、規范性要素種類多、涉及范圍全面、具有特殊的呈現形態和審查難度,所以才需要對此用特殊的方法審查,以保證最大限度消滅可能的錯誤。因此,掌握好核查每一個法律規范性要素的方法是首要的,其次,還需要將查對全書稿所有法律規范性要素作為一項單獨工序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上述核查法律規范性要素的方法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也才能最大限度消滅書稿中可能的隱患。
有了上述核查法律規范性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在逐字審稿過程中不用審“讀”這些文字了?當然不是。
首先,單獨搜索法律規范性要素并專門核查,一般來說,會消滅存在的錯誤,但是凡是主觀而為的事情都可能有疏忽和漏洞,只是程度大小而已,因此,有必要還是通過逐字審讀,進一步檢查該工序可能的誤差,起到程序上的補強和質量上的保障。
其次,單獨搜索法律規范性要素并專門核查,僅僅是對這種挑出來的段落和詞句進行查對,只是保證了它們本身的準確性、有效性和體例規范性,但并不是結合上下文的法理和語境進行的邏輯性審查。對于這些已經查對后的法律規范性要素放入上下文中還是否正確、是否合適、是否矛盾、是否多余、是否屬過時,還需謹慎地加以判斷。
最后,單獨搜索法律規范性要素并專門核查,可能會遺留需要專業性審查的問題,這要在逐字審稿中重點解決。比如,查對的法律法規過時或失效了,這個法律法規是應該直接刪除,還是直接對法律法規名稱和內容進行更新?如果不能更新,是否需要一個替代性的其他法律法規,做出修改建議并提請作者解決?過時或失效的法律法規,是不是一定需要更新,是講立法歷史沿革,還是敘述最新的法律知識?這些情況都有待于在逐字審稿過程中仔細判明,再做出合適的編輯處理或審稿意見。
綜上所述,對法律類書稿進行法律規范性審查是一項需要嚴謹而細致的工作,編輯應找準需要審查的法律規范性的要素,利用專業的、權威的數據庫或網站進行逐字查對或含義比對,并將此作為一項單獨的工序來進行。與此同時,還應意識到,審讀不可替代對法律規范性的審查,同樣,法律規范性審查亦不可替代審讀。二者應相輔相成,以保障法律類書稿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