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彌嬈
(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 杭州 310013)
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和知識的渴望越來越高。為了迎合大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新興出版物層出不窮,閱讀已是大眾提高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優質的出版物有助于提升大眾的文化水平,有助于提升大眾的閱讀能力,有助于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當下的出版物可以用“無錯不成書”來形容,編校質量嚴重下降,解決出版物質量問題已成為新時代出版社亟須解決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市場競爭激烈,圖書市場環境越發復雜和浮躁。出版行業是大眾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本應秉承嚴謹的工作態度,“出淤泥而不染”的工作精神,但是受到社會環境的熏陶,出版社也開始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和文化本身的特點,粗制濫造的現象開始盛行,甚至有的出版機構只要作者給稿費,什么樣的文章都給出版,稿件內容東拼西湊,抄襲泛濫等現象頻發,嚴重破壞了出版機構的出版環境,從而導致出版社名譽掃地[1]。
此外,讀者對于粗制濫造的出版物投訴無門。對于出版社自身發展而言,追求經濟效益仿佛已經成為出版社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于出版者來說,經濟效益高于質量,出版的內容不看質量高低,而追求名人效應,追求熱銷效應,什么熱銷出什么,心靈雞湯熱銷,就一窩蜂地出心靈雞湯的書籍,沒有人會考慮這本“雞湯”是“毒”雞湯還是“鮮”雞湯,只要能帶來經濟效益,出版社都會將“雞湯”印刷出版,消費者購買之后,如遇“毒”雞湯,勢必會被誤導。對質量問題不予重視,仿佛成了出版行業的潛規則,形成了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從而導致出版社的形象大打折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行業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也迅猛發展壯大,每年將近40萬冊的出版數量,已經成為世界出版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出版行業經過了幾次行業改革,逐漸向企業靠攏,成為市場經濟體中的一員。長期以來,出版機構相對于其他企業來講綜合實力較弱,為了提升經濟效益,出版社忽略出版物質量,將出版數量作為提升經濟的唯一手段,從而導致出版社出版的產品良莠不齊。另一方面,很多編輯工作者迫于生活壓力,在多家出版社擔任職務,在任職過程中,為了提高工作數量,對工作內容敷衍了事,急于求成,忽略內容質量,提高了出版物數量,從而降低了出版物的質量,這樣的行為是對出版機構的不負責,是對文化產品的不負責,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
我國《圖書管理條例》和《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中要求,出版單位要對出版物進行“三審三校”,保證出版物的質量,但是不少出版社為了迎合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此項規定不執行、敷衍了事,很多出版社沒有自己專業的審校人員,甚至有的出版社為節約成本,到社會上聘用不專業的從業人員進行審校,社會人員為追求經濟效益和時間,往往會敷衍了事、不負責任,這是出版物編校質量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有的出版社為了迎合大眾的興趣,出版圖書熱銷榜中熱銷的圖書,壓縮審校時間,在短短幾天時間就能夠出版一本圖書,使校編質量嚴重下降。最后,出版社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和職業教育體系。很多出版社沒有相應的從業標準和規章制度,校編人員的職業素養和知識素養無從考量,在工作中有時候發現錯誤或出現問題也沒有相應的懲處機制,給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了鉆空機會。同時,從業人員沒有對應的職業教育體系,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掌握因時代進步所帶來的先進知識,甚至部分從業人員在利益的驅使下,喪失職業道德。這是出版物編校質量出現問題的又一重要原因。
著書,是一件讓人贊許的事情。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著書門檻降低,過去只有專家學者才能出書,而今,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百姓,都可以著書。但是,作者隊伍的壯大,必然會因為作者參差不齊的知識水平,給出版物的質量帶來一定的問題。現階段,部分學者為了評定職稱,花錢購買版權出版圖書,忽略出版內容的質量;還有的演藝界明星、主持人,甚至剛剛畢業或者沒畢業的大學生都可以出書,他們的知識領域和知識水平不同,跟風出版、東拼西湊,達不到出版水平,在圖書市場屬于濫竽充數,影響出版物的質量。
1.專業隊伍,牽頭質量檢查
精湛的質量檢查隊伍是嚴把質量關的重要基礎。抓質量是編校人員工作職責的現實考驗。唯有嚴把質量關,才能做到出版高質量的出版物,才是對出版社的負責,才是對消費者的負責,才能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出版社可集合單位內部業務精湛的編校人員成立編校檢查工作室,由單位領導牽頭,提高對編校工作的認識,對出版社的出版物進行嚴格的質量把控,嚴防死守,將錯誤扼殺在搖籃中。定期對編校隊伍人員進行培訓,與時俱進,同時結合工作需求,招聘高學歷、能力強的應屆畢業生補充新鮮血液,形成合力,以老帶新,培養接班人,將質量檢查傳承并貫穿始終。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出版社每年出版很多成品,哪里會有這么大的一直隊伍來編校?出版社可以等形成習慣,提高編校人員的認識,編校人員不敢敷衍了事的時候,不定期對成品進行抽檢,形成責任負責制,哪本圖書發現問題,追責到底,形成處罰制度,嚴懲不貸[2]。
2.聘請專家學者,嚴把質量關
圖書市場上圖書的種類繁多,消費者對圖書類別的需求也是五花八門,對于出版社來說,要面對各種專業、各種領域的編校,可是編校人員因為專業有限,不可能實現所有專業門類的編校都能夠獨立完成,因此,可以聘請高校的學者或專家,對準備印刷的出版物進行再次校審,讓相關專業有建樹的學者或專家進行質量把控,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因對專業不了解而帶來的誤會。如果在編校檢查工作室工作人員和專家學者審校之后再出現錯誤,同樣采取追責制度,進行公示批評,給予相關人員一定的警示和懲戒,同時也能夠提醒其他人員注意此類問題,并且可以約束編校人員只重數量忽略質量的行為[3]。
1.案頭常備工具書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同樣任何人的知識水平也都存在短板,編校人員也是如此。出版社的出版物門類繁多,涉及各行各業,但是編校人員在工作中一定會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又沒有時間和機會去請教學者或相關專業的從業人員,有時候只能到網上“百度”查詢,但是,互聯網上的東西畢竟不嚴謹,沒有經過實踐的考驗,不具備參考價值。因此,筆者建議,出版社應當為編校人員提供諸如《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這類專業工具書,還有專業的核對數目,這類資料出版社要加大資金投入,要滿足每一名編校人員的需求。如果沒有權威的參考資料,不但不會給編校人員提供幫助,反而還會誤導編校人員[4]。
2.科技強編,提高效率
有效的工作手段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出版社可借助科技手段,強化編校工作,減輕編校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學術界通用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可以幫助編校人員辨別審校的稿件是否抄襲;黑馬校對軟件是國內應用范圍廣、用戶評價較高的一款校對軟件。這些軟件的廣泛應用,需要出版社加大資金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將有限的時間充分利用,才能減輕編校人員的工作強度,才能讓編校工作既有質量又有數量。
“無錯不成書”與“恨鐵不成鋼”有異曲同工之妙,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話說明大眾在關注出版社的出版物。作為出版行業的一員,我們應該對大眾負責,對文化產業負責,對消費者負責,用“無錯不成書”鞭策我們編校工作人員的行為,為滿足大眾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努力,為出版社的發展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