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茜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作為一個有多年從業經歷的圖書編輯,我將結合出版實際,主要從提升自身軟實力、審稿能力和探索與合作伙伴的協同工作模式這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地闡述,希望能夠對相關從業者提供一定的幫助
軟實力(Soft Power)是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的教授約瑟夫·奈首創的概念,一般指無法用實證來證明,但對個人發展極為重要的潛在能力。圖書編輯由于自身“媒介”的屬性,需要具備多重能力,如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學習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適應能力、管理能力等。首先,編輯想要提升自身的軟實力,就要有明晰的職業目標,在工作中積極主動,不斷地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體系。其次,編輯要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將專業知識吸收和打磨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再次,編輯對于事情的輕重緩急有自己的判斷和處理模板,提升與別人協同合作的能力。最后,編輯要具備創造力,善于吸收和借鑒跨部門,甚至跨行業的經驗,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實現職場的飛躍。
在如今知識爆炸的媒體環境下,圖書作為嚴肅的知識傳播手段,區別于新生媒體的短平快、碎片化的知識,是成體系、成規模、專業化強的載體。這就需要編輯本身具有廣博的知識面,發揚極客精神,增強學習力。編輯同時還要深耕自己所在產品線的專業知識,掌握本專業的發展脈絡、代表人物及著作,知曉專業理論的要義,對行業內大事件做到了然于胸。編輯可以使用各種工具書,權威的網站等資源來拓寬知識面,并實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
在各種新媒體模式層出不窮的今天,傳統媒體的模式也在主動或被動地改變,對于傳統媒體的從業者來說,就應該“不只是低頭看稿,也要抬頭看路”。首先,在出版行業內,可以參加許多圖書展會、分享會,多逛書店,這樣就會對圖書市場和讀者有一個深切的印象,而不是只停留在想象中。其次,跳出出版的小環境,審視整個媒體大環境。傳統媒體可以借鑒新興媒體的形式,比如知識付費、短視頻等,為圖書造勢;將適合的圖書改變成影視劇,實現IP輸出。最后,可以關注國家文化戰略,比如中國圖書“走出去”的重要戰略性項目的開展,就是要求我們要篩選優質圖書,將這些圖書帶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編輯需要具備良好的外語水平,尤其是經常接觸到外版書的編輯,這樣可以及時發現書稿中的錯譯、漏譯問題,第一時間找譯者進行校譯,以免延誤圖書的出版周期。由于譯者一般是外語專業,對于專業知識的儲備方面要弱一些,因此編輯應盡量掌握專有名詞的翻譯,這樣會大大提升書稿審讀的正確率。編輯平時應多注意提升外語能力,在看稿的同時,積累專業領域的翻譯規范。編輯應多了解外國文化,關注好的譯著的行文,使譯文做到信、達、雅的標準。
(1)不打無準備之仗。在與作者會面之前,編輯要提前做好功課,包括了解作者背景、書稿的大致內容及行業發展近況,在信息上盡量做到與作者同步。
(2)做個聆聽者。編輯要通過傾聽作者對作品的解讀和介紹,了解作者的創作理念和對作品的設想,并且可以透過這些總結出作者的核心觀點,對于后續的圖書審讀和定位都會有很好地把控和鋪墊。
(3)當好引路人。在出版專業領域,編輯應表現出良好的專業素養來取得作者的信任,在出版過程中,尊重作者的想法,并做出專業性的建議和引導,對于不合乎出版規范之處,與作者誠懇協商,達成良性互動。
全流程編輯在出版過程中要把控出版的周期和節奏,對于各個出版節點的時間推算要精準。出版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團隊協作的結果,每個節點要聯系的人員包括排版、校對、美編、印制、銷售等,這就需要編輯在出版周期的安排上做到統籌兼顧,在出版周期緊迫時,適當進行多流程工作安排。在溝通的過程中,編輯應注意溝通的態度和方式,摸清每個節點或團隊擅長的領域,做到“知人善任”。工作中需要郵件、企業通信軟件進行溝通的,就盡量避免用電話,因為前者更加正式,也可以留下記錄,以備后續查找。編輯應努力做到以上幾點,實現出版效益的最大化。
在世界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和民族的精華之所在。圖書這種古老、博大的文化載體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智慧與文明,圖書編輯作為圖書出版行業的中堅力量,其綜合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出版行業的發展。只有持續提升圖書編輯的綜合能力,才能推動圖書出版行業的良性發展,為傳播國家的優秀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