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柯含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傳統的英語文學翻譯模式是按照本身的特色以及社會環境來完成的,而且在進行翻譯的時候不會將民族、區域以及文化上的差異性納入考慮范圍。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英語文學翻譯思維得到了顛覆性的變化,不但可以利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在互聯網上查找相關的翻譯內容,而且還能夠在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多媒體平臺上學習先進的英語翻譯思維和技巧,這對于提高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商貿、政治往來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那么要怎么才能夠利用新媒體視域的優勢,全面性地提高英語文學翻譯的效率和質量,就成為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難題。
近些年來我國的英語文學翻譯仍然是習慣性地按照傳統的寫作習慣進行,翻譯出來的內容過于僵化,雖然語句通順、詞能達意,但是整體的效果并不理想。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崛起,世界各國對于文化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強烈,而文學作品如果只是沿用本國的文學用語來進行英語翻譯,會導致整個作品的閱讀效果大打折扣。但是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也能夠運用直觀的方式,通過互聯網向全世界的讀者進行推廣。此外,在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當中引入新媒體技術也能夠有效地提高翻譯人員的工作效率,改善、優化英語文學翻譯的思維,這對于提高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當前的讀者對于閱讀體驗的標準也變得越來越嚴格,如果運用傳統的英語文學翻譯模式,不僅會給讀者造成閱讀影響,甚至會懷疑作品本身的內涵與價值。有一部分翻譯人員由于本身的文學知識不高,但為了能夠快速地完成翻譯任務,就將翻譯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翻譯速度上,對于文學作品的質量是否合格并不關注。有時候會碰到無法準確翻譯的句式或者語言時,許多翻譯者就采取模棱兩可的方式,導致讀者在進行閱讀的時候產生嚴重的歧義。除此之外,在進行英語文學翻譯的時候,還必須要具備扎實的漢語文學功底,對于古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依據國內的現狀來看,精通兩國文化的專業人才嚴重稀缺。
在進行英語文學翻譯時,經常會發生翻譯的內容準確性差的問題,這不但影響了文學研究的質量,而且還會影響廣大讀者的閱讀熱情。我國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文字的形式來進行傳承的,其他國家的讀者想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最為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閱讀。因此,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就必須要把好英語文學翻譯的質量關。但是國內交流的語言是中文,如果想要將文學作品翻譯成英語,那么就必須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和文學作品的創作內涵,而不是采用直譯的方式。比如說在翻譯杜甫的詩“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時候,有些翻譯者為了省事直接譯成了“Two little birds singing in the tree”(兩只小鳥在樹上歌唱),導致整首詩的意境以及文學內涵無法被展示出來。
運用形象思維能夠有效地減少誤譯、硬譯的問題。教師可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先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英語版電影視頻片段,例如《簡愛》,片段內容是簡愛和羅切斯特見面的場景,然后在多媒體屏幕上播放一段英語原文再讓學生翻譯。當教師在檢查學生的譯文之后,主要有兩種翻譯情況,一種翻譯是“突然傳來猛烈的聲音,是那么的清晰,打破了波浪的嘆息,既像是踏地聲,又像是金屬發出的咚咚聲,但是都被微起的浪花給掩蓋了,就好比在畫里,有著峻巖、大橡樹,還有碧藍的遠山和明亮的地平線,將遠方的云給抹去了”;還有一種是“粗重的聲音既遙遠又清晰,一下就擺脫了這低語的呢喃,里面還包含著堅定的腳步聲以及刺耳的聲音,將柔軟的波浪給蓋去。就好比是在畫中一樣,有巨大的巖石與橡樹,整個山峰和天際的色彩相掩印,把遠處的云朵壓了下去。”
乍看之下,這兩種譯法都不錯,但其實這兩種譯法都不能夠將內容完整地傳達,文末可以將其譯成“色彩交融的云朵”更加妥帖。由此可見,在進行英語文學翻譯的時候,應當要重視形象思維的培養,這樣才能夠讓譯文變得更加具有生命力。
我國的古典小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紅樓夢》。由于我國傳統文化較為深沉且含蓄,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將《紅樓夢》的視頻片段進行播放,然后將中文原文放出,讓學生們進行翻譯。原文:“黛玉進入房內,只看見鬢發如銀的老母被兩個丫鬟扶著迎來,黛玉便知道他就是外祖母。當要行禮時,被外祖母摟入懷中,心肝肉兒地叫著大哭。”這一部分內容就是林黛玉在賈府時第一次見到賈母的情景,按照文中描寫的內容可以了解到賈母在家族當中的身份和地位讓人一目了然。而教師檢查學生們進行英語翻譯后的譯文,發現譯文有明顯的“直譯”特性,缺乏趣味性,沒有將賈母的形象譯得完美。因此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應當要重視擴展思維的培養,把握好詞性以及結合上下文,這樣才能夠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除此之外,文學翻譯本身就是一個還原真相與追溯原作的過程,如果只是沿用直接的方式來進行翻譯,那么就會出現原作被毀的情況發生,破壞了讀者的閱讀情緒。
我們翻譯詩歌文學作品時,必須要重視詩歌當中的情感表達。縱觀數千年的詩歌文化,我國的詩歌有著其他國家無法媲美的情感和內涵。因此在進行詩歌翻譯的過程當中,譯詩的人也必須要懂得詩、理解詩,譯詩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神似”。和其他國家的詩不同,我國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對于詩歌的創造以及詩歌的閱讀、書寫都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與標準,而且詩歌強調“形神兼具”。所以在進行詩歌翻譯的時候,翻譯人員應當要站在讀者的角度來對詩歌進行理解,并從中提煉出詩歌所包含的意培和情感,然后再發揮思維的能動性,用另一種語言來進行表達,從而將詩歌的意境還原給讀者。
但是由于中、西兩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性,而且在文學的思維模式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所以想要跨過兩種國家的語言文化,將詩文當中的意境和內涵轉達到讀者身上,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例如在翻譯詩經中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雖然這只有十六個字,可是其間包含了暗比,只有用心體會之后才能夠理解。那我們可以了解一下西方學者是怎么樣來將詩文的所包含的內涵與意象進行還原的:
(1)They sent me to gather the cresses ,which lie and sawy on the stream,as it glances by, that a fitting welcome we might provide for our prince’s modest and virtuous bride.(CFRALen)
(2)On the river-island-the ospreys are echoing us where is the pure-hearted girl to be our princess?(witter waley)
從這兩種譯文中可以了解到,在譯文(1)當中,翻譯者只是對原作進行純粹地復寫,不但沒有將整首詩的內涵表達出來,也并未能夠將原作的藝術方式進行還原。而譯文(2)的翻譯者則相對好些,但是在情感思維以及意境表達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想要提高英語文學翻譯水平,就必須要從語言文化本身進行著手,在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以及藝術表現方式之后,進行針對性翻譯才能夠將詩文當中的情感和意境表達出來,否則只能夠“空游且無所依”了。
綜上所述,想要在新媒體視域下提高英語文學的翻譯效果,就必須要運用形象、擴展及情感思維,然后以教材作為核心,采取一些針對性方式并結合新媒體技術來對學生的譯文進行分析與總結,這樣才能夠全面提高英語文學的翻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