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斌
(浙江省金華市規劃局金東分局村鎮規劃管理站,浙江金華321000)
住宅建筑是小區的主體,應精心設計與處理,從而避免住宅區建筑的雜亂無章,達到美化小區整體布局的目的。增強住宅區與周邊布局統一性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先觀察當地的傳統建筑風格,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在此基礎上設計與之關聯的主題符號, 并把這個主題符號的特點運用在建筑住宅設計中,這樣可以設計出帶有當地氣息的、獨一無二的住宅區。住宅區的主要作用是供業主家庭居住休息,因此,各種主體建筑的設計要以人為本,創造溫馨、和諧的環境,以滿足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
住宅區的設計標準主要包括:為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要綜合考慮居民的分布范圍和出行范圍,并兼顧主要配套設施的合理服務半徑及運行規模,對應5min 生活圈;不再以人口為依據,而是以時間為依據分級,但是也充分考慮人口規模;新標準涉及等時線,所以,可以盡量避免圈子的交叉問題;“公共綠地”概念不再是“集中綠地”,而是城市用地分類標準的“綠地與廣場綠地”,它們二者的包括的范圍是不相同的。城市的附屬綠地分為中心綠地和宅間綠地兩種。中心綠地指各級生活圈及居住街坊內集中設置的,具有一定規模,并且能開展體育活動的綠地。
住宅區根據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標準劃分標準,分為底層中層高層,設計必須符合國家的法規,遵守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原則,更應符合住宅設計規劃,使建筑與周邊環境相適合[1]。
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提出了一種新的概念:“生活圈”,將GB 50180-199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16 年版)中“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的分級的方法取代[2],其中,改變最大的是以人的步行出行為出發點,對配套生活設施進行分級設置,符合居民應在一定的步行時間內實現生活需求的理念,便于引導居民區的配套設施合理設置,促進公共活動所需空間的合理布局,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一般都希望能夠步行5min 或10min,最多15min 到達配套設施,以滿足日常中不同程度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與文化需求。根據居民出行的步行基本規律,其主要集中在300m、500m、1000m 的范圍內,據此,《標準》將居住區劃分為3 類,即:5min、10min 以及15min 生活圈居住區,根據居住用地的土地開發強度,對應的居住人口規模分別為5000~12 000 人、15 000~25 000 人、50 000~100 000 人。《標準》指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應在5min 生活圈內解決;居民基礎生活的物質需求和基本文化需求應在10min 生活圈內解決;較大程度的居民物質和基本文化需求在15min 生活圈內解決。更改后的分級制度更有利于和現行的管理體制銜接。例如,5min 生活圏可以與社區居委會對接,管理社區服務的機制也較為完善;15min生活圈的居住區對接基層政府街道辦事處,形成了良好的社區居民生活圈服務體系。
《標準》指出,2~4hm2是基本的生活單元,定義為居住街坊。對接“小街區、密路網”,落實“開放街區”和“路網密度”(不應小于8km/km2),《標準》規定城市的道路間距不應超過300m,最優的距離在150~250m。此類措施使居民出行時更加便利,步行時間有效縮短,例如,調整路網密度后,居民步行至公交站點的距離將更短,城市中的支路更能讓生活在周邊的居民共享,可以使城市中交通擁堵的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有利于構建尺度更適宜居住的生活性城市街道,打造復合共享的社區生活圈模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標準》對城市居住區進行了強度分區,目的是塑造更加合理的城市居民生活空間,不建議超高強度的開發,也不鼓勵建設高密度、大面積的高層住宅建筑,對住宅用地容積率和建筑高度的上限值行了調控,新建高度超過80m 的住宅建筑將被嚴格控制。控制建筑容量和人口密度的合理分布對城市有積極的影響,同時,可以緩解交通堵塞情況,減輕城市基礎設施的負擔,分擔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壓力。與此同時,調整管控方法的目的更體現在避免城市建筑“高低配”現象的出現,例如,GB 50180—199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16 年版)只限制建筑容積率,在同一容積率下可形成多種建筑組合形式,《標準》修改后,建筑高度、容積率、建筑密度和綠地率同時管控的方法,嚴格限制了“高低配”等怪異建筑組合形式的出現。
《標準》規定,居住街坊應設置可以供老年人和兒童作為戶外活動場地的集中綠地,各項尺度都有明確標準,以確保社區內居民在家附近就能進行戶外活動;居住區內的步行系統應設置無障礙通道與無障礙設施,同樣的,老年人和兒童的活動場所也應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標準》還規定集中綠地應設置的條件。居民居住區中的文化體育活動所需的設施,包括小型活動場地、文化活動站和室外多功能健身場地,是社區服務設施中重要的內容,而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是社區文體設施的高頻率使用者,自身的活動能力又有一定的限制,進行規劃設計時,需要重點考慮該群體對文體設施利用的需求,應對其使用特征予以關注。在居住社區中,為特殊人群創造適合其生活的人性化空間,從整體到細部,進行生活場景的塑造,保證老人的健康和娛樂需求得到滿足、兒童的成長需求得到引導和保障、殘疾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便捷和尊重。例如,5min 生活圈需配套:公廁、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衛生服務站以及日間照料中心總和用地面積560~920m2,建筑面積1350~3300m2;體育場地:運動場和健身場用地面積920~2060m2。
住宅區的設計在中國各地的標準都不同,各個地區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根據土地規劃標準,對住宅區的設計規定一個適合的范圍,確保每個人都有地方住,都能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