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修敏,李雪良,楊欽杰,李海
(1.廣西工程防震研究院,南寧530022;2.中國煙草總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司,南寧530022)
地震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嚴重自然災害,具有極強的突發性與破壞性,災后造成的破壞與損失是其他自然災害無法比擬的。與此同時,地震災害出現的頻率也較高,廣西近年來多次發生5 級以上地震,地震危險不容忽視。由此可見,為促進廣西省城市的健康穩定發展,開展廣西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及實施勢在必行。
城市抗震防災規劃于1978 年提出,20 世紀中后期,通過試點的方式在我國多個城市實現了推廣,將地震預防以及防抗救避作為主要方向,使城市抗震防災措施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使其成為城市發展規劃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構成內容[1]。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抗震防災規劃在經歷關鍵階段的發展后,完成城市與企業抗震防災規劃的數量已高達幾千個,不僅對城市抗震減災意義重大,更在某種程度上為城市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量[2]。
站在城市抗震防災能力的角度上來看,能夠對其起到決定作用的不僅是單體工程的抗震性,城市各個系統功能布局的合理程度更加重要,能夠使綜合抗震能力得到進一步的保障,促進安全與經濟的和諧統一,使城市系統能在地震災害發生后依然能有序運行[3]。近幾年,我國完成抗震防災規劃的城市越來越多,對抗震減災意義重大,但與此同時,城市抗震防災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銜接不緊密的問題依然存在,城市抗震防災評價指標參數不夠明確的問題依然需要得到進一步解決,這不僅是抗震防災工作質量不斷提升的重要基礎,更是城市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在其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4]。
自2003 年國家建設部頒布實施117 號部令《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開展了編制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工作,廈門、泉州以及福建省和江蘇省的其他地區都已編制并納入政府實施,但廣西省起步晚,一直未開展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工作。直至2008 年,廣西政府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廣西建設系統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玉林市和南寧市啟動了編制并納入政府實施。因14 個地市推進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工作進展緩慢,2015 年后,陸續下發《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關于全面開展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桂建設〔2015〕17 號)和《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關于進一步推進我區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桂建設〔2017〕3 號)文件,推進市縣開展編制。截至2018 年年底,全區共有南寧、崇左、貴港等6 個設區市,陸川、平果等6 個縣級市完成規劃編制。
通過參與廣西貴港、百色、憑祥、三江、龍勝等市縣抗震防災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發現了阻礙編制的一些問題及降低規劃報告質量的一些因素。
雖然廣西省幾次下發了文件推進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工作,但因對規劃的組織實施缺少政府責任的法律規定,缺少具體部門和機構的法定職責,抗震防災規劃法律地位過低,地方制動力不足,強制性不夠,編制和實施經費難以保障,規劃的成果缺少規劃落實的監督檢查[5]。
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及實施涉及的單位相當廣泛,基礎數據、資料需要和多個部門協調配合。但因廣西多地多年未發生5 級以上地震,各地對發生破壞性地震存在僥幸心理。有些基礎資料向相關行政部門發函后遲遲未給答復;有些去到相關部門要材料時,因職責不清會出現推諉;部分部門配合度較低。
抗震防災規劃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專項規劃,對項目組成員的知識結構要求很高,除規劃專業,還涉及地球物理、工程地震、地震地質等多個專業領域。單一由規劃技術人員編寫此項規劃,地震知識儲備不夠,會導致抗震基本概念弄混、搞錯,成果報告缺乏可靠性,降低了說服力。
規劃包含城市用地適宜性分區、承災體易損性評價等專題研究,需要已有建筑物和生命線工程抗震設計、工程勘察等基礎資料或數據,各市級城建檔案館管理還比較規范,資料基本完善,而縣級城建檔案館管理較混亂,甚至有些縣沒有建立檔案館,資料亂堆亂放,建筑歷史資料嚴重流失。
規劃的最終成果應該要信息化和可視化,可在不同部門間共享、交流,最終實現公共服務及數字城市,造福于百姓??蓮V西抗震防災規劃受經費不足影響,并未開發基于GIS 平臺的信息管理系統,至今研究還是空白。
編制規劃強調與城市實際情況和城市建設發展需求有機結合,既要重視城市現狀的防災問題,又要重視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防災問題[6]。項目組注重與相關單位溝通、協調,與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其他專項規劃銜接。在編制前必須討論技術流程,編制時要共享數據資源,遇到問題共同討論。不同專業領域技術人員要互相學習,互補長短,保證規劃順利完成[7]。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抗震減災重要建筑抗震設防標準較低及地震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風險增強與人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相違背,此時,統籌協調配置抗震防災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抗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時值國家機構大改革,舊機構撤銷,合并新機構,人員調整大,職責分工尚未全部理清,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和實施上存在的管理問題還需交由體制機制解決,如此才能最終破解進展緩慢難題,為城市地震安全保駕護航。